每经评论员 范文清 日前,工信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并发布相关文件。这一举措直指当前隐藏式车门把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设计要求,引发业内广泛关注。笔者认为,这不仅是对汽车门把手安全技术的规范,更是监管部门重视电动智能汽车安全性的重要体现。 隐藏式门把手的兴起,与汽车电动化浪潮紧密相连。自特斯拉Model S首次采用可伸缩设计的隐藏式门把手后,这种设计凭借能降低风阻、提升科技感、使车身外观更流畅简洁等优势,迅速成为新能源车型的标配。与传统门把手相比,隐藏式门把手“收”进车身的设计,确实展现出了更强的科技美感。 然而,美观之外,隐藏式门把手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强度不足、控制逻辑存在潜在安全风险、识别操作困难、断电失效、夹手等情况屡见不鲜。这些问题带来的潜在逃生与救援风险不容忽视。近期,一辆电动智驾车发生交通事故,因碰撞导致电路中断,电动门把手失效,严重延误救援,最终造成车内人员伤亡。此前,也有新能源车在事故后电路中断,门把手控制器无法收到弹出信号,只能通过破窗拉动机械车门内把手来实施救援。在北方的冬天,还出现过雨雪天气将隐藏式门把手冻住,车主不得不用吹风机吹、开水浇淋等办法才能打开车门的尴尬场景。 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涉及电动车门把手的投诉同比大幅增长,“低温失效”“碰撞后无法开启”“特殊群体操作困难”成为高频投诉内容。这表明隐藏式门把手已经影响到用户正常用车,甚至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此次,工信部提出的一系列强化措施将填补我国对隐藏式车门把手等规范不足的空白,推动汽车门把手的设计从追求科技美感转向安全优先。 产品创新追求设计美学无可厚非,但前提必须以人为本、保证安全。建筑大师路易斯?沙利文曾说:“形式追随功能,好的设计应该解决问题而非制造问题。”真正的科技感,应当让复杂的技术融入简单可靠的操作中,而不是增加使用风险。 工信部此次发文,只是其重视电动智能汽车安全性的一个缩影。从首次提出因内短路发生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划定电池“生死线”,到紧急叫停车企对智驾功能的过度宣传,再到对汽车门把手的安全技术提出要求,一系列规范行动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正迈入从追求功能创新转向实质安全的新阶段。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制定,既是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暴露问题的及时修正,也是对这一优势产业的有力护航,将倒逼新能源汽车发展回归安全本位,让消费者成为安全标准升级的最终受益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