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实探第四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博览会:机器人、机器狗展示应急力量,小展台“藏着 ...

来自: 和讯财经 收藏 邀请

每经记者 胥帅 每经编辑 文多

5月13日~15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3号馆和4号馆内人头攒动,第四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以下简称长三角国际应急博览会或博览会)在这里举行。本届博览会由上海市应急管理局、江苏省应急管理厅、浙江省应急管理厅、安徽省应急管理厅联合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合作举办。在本届博览会6万平方米展区内,500余家行业头部企业集中展示应急救援、智慧安防、防灾减灾等领域的3000余件前沿装备与技术,120件创新产品全球、亚洲首秀。

在探访博览会期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经历了一场武侠小说感拉满的“藏经阁奇遇”。在现场一个最朴素的、面积仅3平方米的帐篷展台上,偶遇了应急机器人圈里的“扫地僧”――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树科技)。

在3号馆角落,宇树科技的展台上仅有一顶灰白帐篷、机器人、机器狗以及一张印着二维码的A4纸。没有宣传片,也没有大屏幕,销售总监王洪坐在帐篷边的折叠椅上说:“我们只带技术,不带排场。”

但宇树科技带来的狗,自然不是普通“小狗”,而是在火灾现场“拼杀”的“大狗”。这些电驱狗的长距离奔跑速度,与人类的顶级马拉松运动员差不多。

这些“大狗”与水下机器人、森林开路机器人等组成了中国应急力量的“隐形军团”,并在灭火、排涝等23个高危场景践行自己的应急使命。

小展台竟“藏着”宇树科技

展馆两侧有一排小型的展台。每一个展台里只有一顶简单的小帐篷,门口放着易拉宝。没有专门的礼仪人员、没有广播声、没有展示宣传片的大屏,同占据C位的展商相比,这些“小帐篷们”很不起眼。

3号馆一侧的角落,有一个展台上放着人形机器人和机器狗。如果人们匆匆路过,可能都没看到展商名字是“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你们是那个‘宇树’吗?”有看展的观众停下来,愕然地问。王洪坐在门口,点了点头,说“就是那个宇树”。看展的人马上变得兴奋,赶快叫上自己的同伴,指了指机器人说:“来来来,(是)宇树。”

随后,又有考察的客人凑了过来,笑了笑说:“你们这么大的企业,不应该呀(选一个小的展位)。”

宇树科技,是全球最知名的机器人公司之一,选择的展位却如此普通。展桌上贴了一张白纸,上面有王洪的微信二维码。机器人的操纵器就在桌上,右半幅的按钮基本和游戏手柄一样,观众也能试玩。相比视频里身着“金丝铠甲”的它,展出现场的机器狗就像是另一种“裸奔”。

王洪习惯了这种“平平无奇”,他说宇树科技从企业到创始人王兴兴都是这样的风格,他们喜欢捣腾技术,“有了技术,人家不得不来。”

比拼马拉松纪录的机器狗

机器狗在展台上,“一站”就是老半天。倒不是说它没有才能,而是狭窄的场地限制了发挥。王洪拿着操纵杆进行操作,机器狗先是简单挪步,突然一个箭步冲出展台。“这里太小了,大一点,它可以冲好远。”王洪只是简单秀了秀它的“爆发力”。

这只机器狗走起路时,带着有力的“嗒嗒”声,有一种齐步走的律动感。记者摸了摸它的“大腿”,开玩笑地说,它有一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感觉――毕竟“狗头”是由简单摄像头构成。

“但运动性能是最牛的。”只要说起宇树科技机器狗的硬件功能,能明显感觉到王洪的自信。

这种自信有一定道理,王洪在朋友圈分享了很多宇树科技机器狗的视频,人们无论是用脚踹还是用木棍“重击”,机器狗都没有“痛感”,始终能保持平衡。

这意味着它在极端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比如,在火场高温导致建筑逐渐坍塌时,飞溅的碎石与扭曲的钢筋可能随时砸向救援设备,而机器狗可以保持平衡穿越障碍,将热成像仪带入废墟探测生命信号。

极速状态下,机器狗的速度可达每小时21.6公里。而人类的马拉松纪录是2小时0分35秒跑完42.195公里,两者的速度基本持平。

在应急救援场景里,这个数字对应的是救援时间。它足够让机器狗进入“无人地带”,更快去探查现场“死角”。

展会现场的宇树科技机器狗还不是完全体,真正的完全体是“机甲机器狗”。它带有移动水炮、三维测绘相机以及超过10公斤的救灾物资,它的脚在融化的沥青上能踏出火星,它还可以用射程达60米的移动水炮灭火。

王洪的另一个同事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展示了操纵机器狗的摇杆,上面有氧气、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的监测信息。只不过,要想拥有一个完全体的“机甲机器狗”,需要购买宇树科技机器狗本体以及算法等解决方案。只购买硬件机器狗本体的客户,需要自己解决算法等软件问题。

机器人行业助力应急领域

4号馆内,与宇树科技一墙之隔的展台属于中电科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科)。展台处,中电科也放了一只机器狗。它重25公斤,额定负重10公斤,能适应多种复杂地形。“消防员救火往楼上跑时会背很多东西,会很沉,有了它之后,就会轻很多。”展台工作人员表示,机器狗能减轻消防人员的负重。

在机器狗旁边,资本市场上被炒得火热的外骨骼机器人也出现了。它的本质是助力,最大速度是每小时12公里。在应急领域,外骨骼机器人和机器狗一样能帮助救援人员减负。

在长三角国际应急博览会上,记者还见到很多形形色色的机器人,比如水下救援机器人、墙面检测爬行机器人、森林开路机器人、抽水机器人、灭火机器人、长距离测绘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没一个有“人样”,奇形怪状,有的像垃圾桶、有的像古董照相机、有的像微型坦克,还有的像怒目圆睁的昆虫。

它们的诞生源于一些故事,比如,生命救援的故事,力拼巨头的故事,自主生产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机器人的一小步,但每一小步都推动着中国应急救援力量往前走了一大步。

以生命救援的故事为例,相关案例来自一家在广州生产排涝救援机器人的企业。

“这个排涝救援机器人被叫作‘大水牛’,它块头不大,但每小时排水量高达600吨。”上述广州企业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不单单是生产机器人的企业,还是一支民间公益救援队。这支民间公益救援队从2018年起就开始参与社会救援,包括“7・15”珠海石景山隧道透水事故、“7・20”郑州特大暴雨的现场救援。

“大水牛”也是基于这支公益救援队的救援经验而设计。

“7・20”郑州特大暴雨的救援场景历历在目,回忆起那时的救援过程,上述工作人员说,雨水淹没整个地下室时,有救援人员因为不清楚水深而溺水,或因误碰电线而触电。这些经验教训促使公司研发了“大水牛”,让它快速抽干地下室的积水,降低救援人员的风险。

如今,机器人作为资本市场的“宠儿”,多数时间只是在构建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想象。但在应急领域,它们已肉眼可见地落地。

在长三角国际应急博览会上,还有一家来自四川的企业代表――川润股份(SZ002272,股价10.72元,市值51.98亿元)。这家公司带来了一款集应急能源、通信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综合防灾应急仓”,该“综合防灾应急仓”涉及了固态电池、风光储能、低空飞行和人工智能等技术。

川润股份总经理钟海晖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综合防灾应急仓”既可满足日常运营需求,又能在灾害发生时快速响应,其作用贯穿“灾后救援”到“灾前预防”阶段。

(责任编辑:董萍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推荐
实时动态
焦点话题
热门排行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公司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康富路32号101房
客服电话:13326565461
电子邮箱:30376048757@qq.com

Powered by 广州丁冬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aiwsw.com Inc.( 粤ICP备2024347580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