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开始建设量子城市时空创新基地 将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超大城市治理新模式 ...

来自: 收藏 邀请

每经记者|周逸斐    每经编辑|陈星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

5月21日,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东安村村委会主任、村级田长王娟惠,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大队长丁正江,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分院院长陈琳,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极地船舶管理中心主任、“雪龙2”号首任船长赵炎平,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生态护林员李玉花等五位优秀代表围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大家进行了交流。

记者见面会现场 每经记者 周逸斐 摄

上海量子城市时空创新基地开始建设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离不开科技的力量。丁正江表示,对于地质工作者来说,准确地找到资源和精确地评价资源,是守护好资源的基本要求。

地质工作者主要是通过不断加强找矿技术的研发,来提升找矿效果。近几年,在发展完善成矿理论的基础上,工作人员又提出了新的找矿技术方法,同时针对不同地质条件、不同矿种类型、不同矿体深度,研发了系列找矿技术方法,通过初步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还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搭建三维预测技术平台,就像给地球做CT(计算机断层扫描)一样,数字化开展成矿预测。

“我们还联合其他单位研发升级了系列深部钻探技术装备,并进行推广应用。目前,我们已经储备了7000米深度小口径钻探能力。创新研发的低温钻井液和智能监测系统,攻克了高原冻土施工技术难关,也完成了国内首个陆域可燃冰试采孔,不仅保障了工程质量,也保障了资源安全。”丁正江说。

陈琳从国土空间规划的角度谈了对科技创新的体会。其所在的团队围绕上海超大城市国土空间精细化治理需求,建立起了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在自然资源调查、管理、监督等方面广泛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新技术辅助决策。

比如,在陈琳负责的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调研普查中,首先应用了高清遥感技术,同时结合团队自己开发的调研软件,能够让500名规划师,在4000多平方公里的郊野,同时实现实时拍摄、精准记录、信息同步建库,极大提高了自然资源调查的效率和质量。

近期,上海也开始建设“上海量子城市时空创新基地”。未来上海的各类空间资源都将实现数字化,同时将开发多种应用场景服务市民需求、政府治理以及商务、文化、旅游、体育协同发展,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超大城市治理的新模式。

不断拓展找矿领域和地域

矿产资源是工业的粮食。作为山东省地矿局金矿找矿创新团队负责人,丁正江牵头建设了自然资源部深部金矿勘查开采技术创新中心,为地质找矿搭建了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平台。

丁正江介绍:“在发挥地质找矿主力军作用方面,我们不断拓展找矿的领域和地域,我们坚持三线联动,立足胶东,不断加大对深部和海域的金矿找矿力度;走向省外,每年我们投入一半以上力量在西部边远山区开展地质找矿工作;走出国门,我们在多个国家提供地质技术服务。矿种上,从金矿到铜多金属矿、再到清洁能源矿产等方面都有涉及。”

为解决束缚找矿的技术难题,他们还在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单位拿出自筹资金开展课题研究40多项,还参与了国家、省部重大科研项目5项。2023年,团队获批实施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这也是基层地勘单位牵头承担此类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实现零的突破。

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尤其是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他们下了更大功夫。依托已有科创平台,引进一批院士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通过项目压担子、导师“传帮带”、人才工程培育等办法,自主培养了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泰山学者、行业大国工匠等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8人次。1名“90后”队员还刚刚荣获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封面图片来源: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孔泽思 摄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推荐
实时动态
焦点话题
热门排行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公司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康富路32号101房
客服电话:13326565461
电子邮箱:30376048757@qq.com

Powered by 广州丁冬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aiwsw.com Inc.( 粤ICP备2024347580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