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IPO潮涌:中资券商发力“一体化”服务 四大维度筛选IPO“金矿” ...

来自: 每日经济新闻 收藏 邀请

每经记者|李娜  王海慜    每经编辑|陈俊杰    

当宁德时代、蜜雪冰城这类大型企业赴港上市,填补了港股新能源、可选消费等板块市值的不足,也为投资港股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配置选择。

同时,不到5个月,募资金额超600亿港元的成绩,助推港股2025年IPO(首次公开募股)募资额重回全球第一。港股凭借其成熟的资本市场环境、灵活的上市制度以及国际化的投资者群体,成为企业融资和全球化布局的重要选择。

图片来源:VCG211567553974

港股潮涌,募资额重回全球第一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0日,2025年港股已有23家公司完成IPO,募资金额高达603.4亿港元,重回全球第一。

以宁德时代、蜜雪冰城为代表的行业龙头成为焦点。全球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于5月20日登陆港交所,募资约353亿港元创年内全球最大IPO纪录,首日涨幅超16%,推动港股新能源板块扩容。消费领域,蜜雪冰城上市首日股价飙升40%,超额认购达千倍,布鲁可玩具亦以5999倍超额认购引发市场关注。生物科技与高端制造企业同步发力,恒瑞医药H股募资超130亿港元加码创新药研发。三一重工、赛力斯等企业则瞄准海外市场布局。

对于此轮赴港上市热潮,某大型私募基金投研人士向记者分析称:“这需要从两个角度看待:一是企业融资诉求,港股对新兴行业估值更灵活,国际化定价机制能吸引全球资本,叠加近期港股赚钱效应明显,企业赴港IPO可获得更高估值;二是外资偏好转变,在美股波动加剧背景下,港股与中国经济深度相关,有差异化的配置价值,且买卖交易更方便灵活,成为外资配置中国的一个选择。”

中欧瑞博首席投资官黄松杰进一步指出:“从国家层面看,国内优质资产通过港交所上市能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吸引海外资金;从公司层面,也能募集资金投入优质项目。”

对于港股融资金额重回全球第一,博时基金境外投资部基金经理赵宪成认为,背后的推动因素是多方面的,A股IPO从2024年开始呈现明显的收紧状态,目前释放节奏依然较慢,而大量的一级市场公司为了实现融资选择了香港市场IPO,这是一种替代方案;香港市场融资港币,可以帮助部分致力于全球化的公司优化境外业务布局;香港市场越来越受到南向资金的青睐,今年以来,每个月南向资金的净流入都在创新高,这带来了港股市场的流动性繁荣,为IPO创造了有利条件;香港为港股IPO创造了一系列有利的政策条件,包括简化审批流程、鼓励内地企业赴港上市、降低H股占比要求、优化上市规则等。

国泰海通子公司国泰君安国际企业融资部相关负责人则向记者分析指出,2025年港股IPO募资额重登全球第一,是多种因素共振的结果,既反映了香港市场在监管韧性、制度改革、产业集聚方面的重要基因,也反映出香港市场在国际资本配置和地缘政治中的独特价值。

“从港交所推出‘18C’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允许未盈利企业来港上市,到互联互通机制的持续优化和改革,不断修正优化流动性和资金结构,活跃市场交投量,再到香港证监会和香港联交所的联合声明缩短审批流程,上市时间更明确清晰,吸引硬科技企业、优质A股公司来港上市,搭建国际化资本平台。可以看到,今天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香港特区政府和香港监管机构,在制度创新、谋求变局上所展现出的开放包容。”上述国泰君安国际企业融资部相关负责人说道。

他进一步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预计港股IPO募资额的增长趋势有较大可能持续。首先,企业上市诉求强劲,内地优质龙头企业有强烈的拥抱国际资本、布局海外业务的战略诉求。其次,政策支持力度强,中国证监会鼓励内地龙头企业赴港上市,港交所也在锐意改革,两地监管对互联互通机制的不断改革,都为更多企业赴港上市提供便利和动力。另外,随着美的、宁德等优质企业A、H发行价差的缩小,内地企业对于港股低估值的刻板印象正在逐渐打破,港股吸引力正在逐步释放。与此同时,外部市场不确定因素加强、港元强势走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配置需求也在回升,这将为港股IPO市场带来更多的资金支持”。

四大指标淘金港股IPO

当越来越多的企业计划通过港股 IPO 上市时,如何才能挑中其中的“金矿”?

深圳某私募基金投研人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对于那些计划通过港股IPO上市的企业,需更关注企业的融资使用方向,以及企业基本面的评估,如企业的未来竞争壁垒和长期增长趋势等”。

博时基金境外投资部基金经理赵宪成表示,港股是一个价值投资市场,要更加考虑企业的长期价值,结合行业发展阶段、竞争格局、估值、市值等多方面的考量做好新股的甄别和投资。

他认为,首先,考虑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的IPO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有成熟行业,例如有色金属、建筑材料。也有成长型的行业,如新能源、创新药、软件,处在成长阶段的行业一般说来长期会有更好的表现,成熟阶段的企业在估值合理,ROE(净资产收益率)与分红较高的背景下也有望贡献一定的收益。

其次,竞争格局是当下投资中的一个关键要素,所以要考虑企业是否能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中已经取得了一定优势地位和市占率,或者至少有充分的证据能够证明可以存活下来。部分企业已经是行业龙头,那么其未来的风险要小很多。

再者,要考虑定价是否合理。港股有很多案例,IPO之后的180天股价破净,因此尽管当下IPO较为火热,但依然要计算在较为极端的市场下,目前的报价是否有安全边际。

最后,要考虑市值。在港股市场中,市值较大的公司可以快速进入恒生综指/港股通,市值较小的公司很难预判什么时间能够进入港股通,那么未来的流动性就很堪忧。港股的特点是流动性长期低于A股,因此要参与市值较高的公司,以防止在大盘较弱的情况下新股市值缩水。

投资有三大核心脉络

在港股IPO募资额增长的背景下,科技迭代、消费升级与产业自主化仍是港股投资的核心脉络,而“趋势前瞻+安全边际”成为把握机会的关键策略。

赵宪成指出,当前港股IPO主要聚焦三大板块。科技板块中,人工智能(AI)与大数据领域,随着中国AI技术取得突破,相关企业发展机遇向好;新能源与新材料赛道,不断有新能源企业积极赴港上市;半导体行业,在中国自主芯片突围进程中,研发实力强劲的企业有望占据更重要市场地位。消费板块可重点关注新兴消费、服务型消费以及传统消费品牌国际化方向。生物医药板块同样潜力巨大,在人口老龄化及健康需求增长的推动下,港股中制药、医疗器械、生物科技等细分领域的医药公司前景广阔。

私募基金淡水泉认为,具备增量成长逻辑且估值合理的部分优质龙头,当下孕育着较大的投资机会。这类企业要么在全球科技巨头的产业链中难以被替代,要么是自主可控领域的佼佼者,具有基本面持续成长的潜力,以及抵御关税不确定性的实力。具体来说,其中一类企业与材料、高端制造紧密相关,在中美关税不出现极端对抗的情形下,未来两三年有望广泛受益于AI应用、算力链、汽车智能化等行业的发展,并且深度参与到上下游大客户的产品创新和价值创造。另一类在国产替代、自主可控方向,典型代表如国产算力和设备供应商,主要靠内需驱动,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比较小,同时在外部关税压力下反而可能受益。

中欧瑞博首席投资官黄松杰则强调,港股中的互联网龙头、创新药、高股息等优秀公司,若在估值合理甚至低估时买入,中长期有望收获良好回报。

一体化服务能力成竞争关键

去年以来,“A+H”上市模式持续升温,逐渐成为中资企业主流的资本运作方式。

而在推动港股IPO规模增长方面,具备境内外业务一体化优势的中资券商正扮演着重要角色。公开信息显示,在港股IPO市场,中资券商的集中度要高于A股,少数头部券商表现突出。例如,2024年,华泰港股IPO保荐家数位居全市场第三位,港股IPO保荐承销规模同样位居中资券商第三位。而一些热门港股IPO背后几乎都有头部中资券商的身影,如此次宁德时代港股IPO背后,中金香港、中信建投(国际)融资与多家国际大投行并肩担任联席保荐人。

对此,华泰有关负责人指出,“许多中资券商已成功构建了一体化投行业务平台,通过境内外团队的深度协同,为客户提供‘全流程、一站式’跨境服务。从企业境内重组、上市前的尽职调查和合规准备,到赴港上市的文件申报、承销安排及市场定价,境内外团队高度协同,为项目执行的每个关键环节提供保障。此外,借助一体化业务平台,中资券商能够快速整合两地资本市场的资源,包括境内外投资者网络、政策支持以及各类金融工具,能够降低企业在复杂资本运作中的时间和成本投入,还能显著提升项目的执行质量和整体效益”。

上述国泰君安国际企业融资部相关负责人表示,“A+H”模式升温重塑了港股生态,对于证券机构而言,如何有效资源整合、打通国际资本网络,精准聚焦目标客户和跨境协同联动,是重中之重。“在助力企业赴港上市过程中,公司积极响应政策适配,第一时间启动跨境协调机制,境内外团队同时服务客户,助力项目执行落地和投资价值发现,确保以最强服务保障项目推进。另外,作为头部中资投行,公司在理解发行人业务、协调发行人与投资人预期方面也有天然的文化适配性。”

不过,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港股IPO市场的持续发展,为证券机构在投行业务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有不少挑战。上述华泰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投行业务而言,一是要提升一体化服务能力。二是要深化对境内外资本市场政策要求的理解,包括两地监管机构的审批流程、规则细则和合规要求等。三是要进一步丰富多元化业务的执行经验,券商需要对不同市场规则、政策要求及资本市场运行逻辑建立深刻理解。四是要提高全业务链的服务能力,以投行为入口打通资产管理、销售交易、衍生品、财富管理及零售业务等多个领域,为客户提供贯穿全周期、覆盖全产品类别的全面服务支持”。

华兴资本方面则坦言,就投行业务,证券机构需从传统交易执行转向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涵盖私募融资、并购咨询、上市、后市支持及上市后融资等服务。“特别是在A股企业赴港上市的项目中,证券机构应在协调A股与H股市场监管差异、优化两地估值时展现专业能力。面对新经济产业快速迭代和信息不对称的挑战,证券机构研究业务需提升产业深度,建立差异化的分析框架,深入挖掘企业价值以弥合两地之间投资理念差异。”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推荐
实时动态
焦点话题
热门排行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公司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康富路32号101房
客服电话:13326565461
电子邮箱:30376048757@qq.com

Powered by 广州丁冬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aiwsw.com Inc.( 粤ICP备2024347580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