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张静 实习生 杨乐 西安 每经编辑|贺娟娟 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王海燕用一针一线绣出了一片属于民间艺术的天地。 作为王氏布艺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她的故事始于祖辈的文化熏陶,扎根于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从虎头帽到布老虎,从日常服饰到节庆香囊,她用多年的坚守,“布艺”这个看似寻常的词汇,成为承载着吉祥寓意与生活智慧的文化符号。 书香绣底色王海燕的布艺之路,始于“书香门第”的浸润。祖父辈皆是文化人,父亲是教师,从小穿的布鞋、背的拼布书包,都是祖母亲手缝制。那些绣着花鸟的衣衫、纳着吉祥纹样的鞋垫,不仅是她的“行走的非遗”,更在她心中种下了对传统手工艺的亲切感。 1997年,初中毕业的她穿着绣花布鞋参加考试,被众人围观,让她第一次意识到身上的手工服饰自带的独特魅力。尽管大学读的是法律专业,工作后辗转省内外,但每到一地,她总会钻进博物馆、文化馆,留意各地的布艺刺绣。2011年,大唐西市的非遗展成为转折点,她带着自己做的香包参展,没想到反响热烈,从此正式踏上了布艺创作之路。 “小时候觉得这些都是奶奶的日常,后来才明白,一针一线里藏着老辈人的讲究和智慧。” 她常说,家庭的文化氛围让她懂得,布艺不仅是手艺,更是一种文化表达的方式。 针脚藏乾坤在王海燕眼中,陕北布艺是“集刺绣、剪纸、缝纫于一体的艺术综合体”,虎头鞋、虎头帽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她制作的虎头鞋,讲究“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圆圆的虎眼象征“天圆地方”,饱满的鞋身寓意孩子“圆圆满满”,鞋面上的五毒纹样、龙凤图案,更是将民间辟邪纳福的心愿绣进了针脚。 “陕北的布老虎和关中不同,我们更少用五毒,因为天气寒冷,大家更相信老虎本身就能辟邪。” 她解释道,陕北布艺的色彩尤为艳丽,大红大绿的配色不仅是视觉上的喜庆,更饱含对生活的热爱。男士鞋垫底色深沉,绣龙纹、荷花,象征庄重;女士鞋垫则鲜艳明媚,绣凤穿牡丹、蝶恋花,尽显灵动。这些细节,都是她从祖辈那里继承,又在实践中不断琢磨出的经验。 最让她骄傲的是手工的温度,一双虎头鞋需要纳千层底,一个虎头帽要花一周时间,每一针都不能马虎。“机器绣的快,但少了手作的灵气。你看这鞋垫上的小女娃,眼睛绣歪一点,神态就不一样了。” 守正待来人作为传承人,王海燕清楚“守正”与“创新”的分量。 她保留传统针法和纹样,却也尝试简化工艺,让更多人能参与体验——比如将复杂的绣制改为粘贴,把立体的五毒图案简化为平面设计,方便孩子和年轻人上手。“老手艺不能一成不变,得让现在的人觉得有意思,愿意靠近。” 但传承之路并不顺遂。年轻人嫌手工耗时、收入低,愿意静下心学习者寥寥。机绣产品的冲击更是直接,流水线生产的香包、挂件低价倾销,而她的手绣作品动辄数百元,只有真正懂行的人才愿意买单。即便如此,她仍坚持“不降低标准”:缝歪的虎眼必须拆了重绣,不达标的作品绝不卖出。 “有一次在小雁塔,一位坐轮椅的老太太花200元买我的虎头鞋,说要摆在家里纪念小时候妈妈做的鞋。那一刻我就觉得,再难也得坚持。”如今,她的儿子受她影响喜欢美术,偶尔帮她设计图案,这让她看到了希望。加上国家对非遗的扶持,越来越多的研学活动、展览让传统布艺走进大众视野,她相信“从娃娃抓起,总会有新人接棒”。 王海燕的工作室里,摆满了色彩斑斓的虎头鞋、布老虎和绣片,每一件都藏着一个故事。 这一刻,传统手工艺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扎根生活的活态文化。当机器取代不了的手作温度,遇见愿意慢下来的人,针线便有了超越实用的意义。那是对祖辈智慧的致敬,对文化根脉的守护,更是一个手艺人对“择一事终一生”的朴素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