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丁舟洋 每经编辑|文多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系列电影带给饺子(杨宇)和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可可豆动画)的声誉,从成都辐射到全国,甚至远播海外。 在3月举行的2025年北京大学“蓉漂人才荟”专场中,可可豆动画的展位前排起长队,公司招聘的岗位涵盖编剧、影视特效(EFX)、“Maya”动画师等核心岗位。曾经举步维艰的可可豆动画,如今对北大毕业生都有吸引力了。这样的人才磁吸力,就是企业成长性的最好说明。 无独有偶,近日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可可豆动画首次跻身“全国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 “全国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于2024年首次开评,旨在激发身处快速成长期中的文化企业的创新创造活力。可可豆动画本次获评30强,也是成都企业首次上榜,彰显了成都文化产业的成长潜力。 此外,还有域上和美集团的子公司域上和美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进入“全国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则登上了“全国文化企业30强”榜。 孵化器里的“绝地求生”位于成都创业路16号的火炬大厦,是《哪吒》主创团队启程逐梦的地方。 2013年,导演饺子以饺克力动画工作室名义入驻成都数字新媒体创新孵化基地。当时,团队仅有3人,办公空间不过10平方米。 “早在2010年就结识了饺子和刘文章(可可豆动画联合创始人),当时就觉得他们对动画作品非常投入和执着。”提起饺克力动画工作室“入孵”基地时的场景,成都数字新媒体创新孵化基地负责人金泓宇记忆犹新。该孵化基地就是创业项目的“星探”,已经挖掘了一批科技文化项目,并为这些项目提供政策咨询、房租减免、培训交流、业务对接、项目申报等全方位孵化服务。 经过成都数字新媒体创新孵化基地的牵线搭桥,饺克力动画工作室接到了“武侯祠大庙会”的三国人物动画设计等订单,成都创业者熟知的“科创通”小诸葛形象以及相关宣传动画,正是出自饺子之手。 工作室入驻3年后,正在全国投资动画的光线传媒旗下“彩条屋影业”来到成都,见到了饺子。“饺子是中国电影界的一位天才。2002年,中国电影行业市场改革以来,逐渐聚集了越来越多的精英人才加入创作队伍,并且沉淀了大量的资本。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这样的天才,给予其足够的资金、时间、空间,必要时帮助其完善(作品)。”上个月回母校演讲时,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曾这样回忆道。 在政策沃土与资本浇灌下,可可豆动画的种子没有夭折在萌芽期。饺克力动画工作室顺利从孵化基地“毕业”,熬过了九死一生的初创期。 图片来源:豆瓣 “单打冠军”的系统性成长位于成都市高新区的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以下简称天府长岛),是《哪吒2》的诞生之地。 饺克力动画工作室在此已经蜕变为可可豆动画。制作时长5年的《哪吒2》,让可可豆动画成为靠一部动画扬名立万的“单打冠军”。但这部动画也离不开138家动画公司的合力托举,离不开天府长岛“一杯咖啡协同半径”的产业聚集。 2024年1月到2024年11月,视效制作公司墨境天合成都数字图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墨境天合)的几十位员工参与了《哪吒2》约110个镜头的特效制作。墨境天合视效总监邢明礼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同在天府长岛的墨境天合与可可豆动画直线距离只有100米,沟通起来非常方便。 可可豆动画在“天府长岛”的邻居,还有参与了《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2》制作的成都千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鸟文化)。“《哪吒2》制作的那段时间,随时被‘隔壁’叫过去看一下这镜头怎么回事。”千鸟文化CEO孙路回忆道。此外,还有从全国各地赶来可可豆动画驻场的动画人。当时,行业里有一定实力的公司都派人来了,大家集结在一起,去踮脚触碰创作的天花板,去推动国产动画工业体系的升级。 据成都高新区数字经济局方面介绍,高新区内汇聚了可可豆动画、墨境天合、千鸟文化等企业参与《哪吒2》的制作。放眼高新区,数字文创相关企业达6000余家,2024年,162家规上文创企业实现营收1141亿元,同比增长25.2%。 马拉松比赛中出现的哪吒元素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北大专场招聘的“哪吒效应”2025年3月,“春季招聘”在全国各大高校开启,“哪吒风”吹进了燕园。 可可豆动画作为“蓉漂人才荟”北京大学专场的招聘企业之一,与多家成都企业一同叩开了中国顶级学府的大门。可可豆动画的展位前排起了长队,招聘岗位涵盖编剧、影视特效(EFX)、“Maya”动画师等核心岗位。 “哪吒”系列电影的太乙真人配音演员张珈铭,作为地道“蓉漂”作了交流分享。他表示,成都的包容性、无限可能性催生了数字文创等各类产业,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舞台。他向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发出邀约,诚邀各位青年翘楚汇聚蓉城,用巴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对人才的吸引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可可豆动画走进北大招聘,说明这家公司已进阶行业领军地位,更说明了成都文创产业的吸引力。 在新赛道上能不能一鸣惊人,要看城市是否有孕育颠覆式创新的“耐性”,有没有创新创造的浓厚氛围,有没有“不疾不徐”的长远眼光。 在这些方面,成都的综合优势日益彰显。2024年,成都文创产业增加值突破2800亿元,新文创活力指数全国第一。2025年第一季度,成都全市文创产业增加值达948亿元,同比增长10.3%,全市一季度票房以6.39亿元位列全国第三。 除了“哪吒”“王者荣耀”等现象级IP(此处指知名文创作品),成都还培育出“遮天”“十万个冷笑话”等精品IP。《剑网三》《九州仙剑传》等多款“成都造”游戏流水超百亿元。 今年5月,“全国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榜单发布,可可豆动画位列其中。十多年前播下一颗种子,十多年后收获一棵大树。这样的故事还能在很多成都文创企业身上读到。这也印证了,这座城市正从“网红流量”向“产业留量”质变。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1115542736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