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彭水萍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公司在各个研发项目出海方面受到了全球MNC的瞩目,进一步打开了市场空间。为什么中国创新药会成为全球跨国巨头的必争之地,可以将医药行业的投资框架放到一个全球的视角中,我们看一下中国的创新药行业的比较优势是否可以继续持续,主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从内部发展角度来说,我觉得可以大致理解成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中国的创新药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突破,而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背后是政策的持续引导、产业的转型积累和生态协同进化长期合力的结果,其实是整个产业端从量变积累到质变的过程。 回顾过去,2010年到2020年是一个重要的积累期,一方面产业端在仿制药时代也积淀了很多生产工艺,包括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这个过程相当于在隐形练兵。从靶点发现到临床申报的全链条服务的完善,也降低了临床前的研究成本,提升了中国药企的研发速度。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之一,在医疗制造领域拥有非常完善的产业基础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在原材料的供应到设备开发生产等环节都极大提升了效率和稳定性,在国际市场上都是具有相当大成本优势的,也让中国的企业能够为全球市场提供高性价比的医药终端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也能从资本市场的发展中收获更多的支持,包括2018年港股18A和2019年科创板第五条标准等资本市场的政策也助力了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和创新药企获得上市融资,为研发提供助力。 从研发效率的角度,我们也有相当高的临床研究的效率,包括国内患者的招募速度、比较完善的PI体系等。2010年到2020年是一个积累期,包括产业的积累、CXO、资本、人才配套的整体长期积淀。2020年进入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这个阶段中国的医药研发的前期积累得到了释放,医药行业整体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在多个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创新药的研发和高端器械设备中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在一些ADC、双抗等领域,我们在全球是领先的。所以这一点也是一个工程师红利的释放,并且这个积淀过程仍然在持续,未来的五到十年也很期待能够看到更多的全球成果。 如果从相对更宏观的维度来看,人口和内需的优势也比较重要。庞大的人口基数为中国的医药行业带来了非常广阔的内需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老龄化的深入和对于健康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国内的医药市场规模也在持续扩大。这也为整个医药研发提供了充足的实验和数据支持,内需市场也为医药企业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发展基石。 从全球的角度,也就是从外部角度来看,其实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持续性也是很可以期待的。为什么?像国外的跨国药企在未来几年都会面临专利断崖的冲击,我看到有一个数据,未来几年会有将近200多种药物逐渐失去专利保护,其中包括69种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重磅药物,海外比较知名的药企可能会受到一定损失,主要是因为随着专利的到期,大量的仿制药涌入市场,可能会导致药品竞争格局的持续恶化,药价可能会大幅下降。所以海外比较知名的药企,他们为了应对专利断崖带来的销售额潜在损失,就会积极寻求新的合作机会和管线的补充,中国创新药在近年来在研发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所以很多高质量的创新药项目吸引了海外巨头的关注,他们就会继续寻求新的合作机会。 2024年大约31%的大型跨国药企引进的创新药候选分子来自中国。同时,2024年,在美国大型制药公司预付款超过5000万美元的交易中,30%涉及中国公司或中国研发资产。未来这种合作的机会可能会更多,中国公司也可以通过技术合作、授权等方式逐渐成为全球创新药的第二极,也是一个相对可持续的比较优势,这也是为什么从一个全球的视角中,中国创新药会成为全球跨国巨头的必争之地。 在此背景下,今年以来创新药板块迎来了价值重估,行情有所回暖。感兴趣的投资者可以关注创新药ETF国泰(517110)。里面包含的医药行业里面主要的创新药,不仅有A股,还有港股的,成分股生命周期的覆盖分布也相对比较全面,既包含一些成熟的药企,也有一些纳入临床阶段的Biotech,创新药ETF国泰是跨市场中长期配置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均衡选择。 注:指数/基金短期涨跌幅及历史表现仅供分析参考,不预示未来表现。市场观点随市场环境变化而变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文中提及指数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也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预测和保证。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选择与风险等级相匹配的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