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淡忠奎 每经编辑|杨欢 ![]()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7749572 低空经济,正在迎来重磅政策加码。 近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点名将低空经济等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新兴行业纳入其中,进一步打通低空经济企业的“成长”通道,为产业发展树立标杆。 这背后,低空经济正在迎来规模化落地。当“空中疆域”成为新质生产力的“试验场”,各地也都瞄准低空频频发力。今年是低空经济规模化落地元年,城市的低空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为帮助各地找准“空中坐标”,每日经济新闻·每经智库、城市进化论和火石创造将于近日联合发布《城市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2025)》(以下简称《报告》)↓↓↓ 现正式开放下载预约通道,待报告正式发布后即可第一时间获取,欢迎扫码了解详情 这是继2024年全国第一份城市低空经济报告发布,对低空经济产业链图谱和评价体系进行迭代优化后,对全国近300座城市低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的综合评价,形成了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50城及企业聚集度、资本活跃度、创新聚集度和环境友好度四大细分指数50城的评价结果。 数据显示,去年末全国低空经济企业数量达1.47万家,年增长量(2427家)相当于前三年之和,并且正在持续爆发。我们从企业聚集的维度出发,试图为主要城市低空经济“画像”,呈现在百舸争流中“空中疆域”的变化趋势。 企业分布京深头雁振翅,10城占全国三成根据最新产业链图谱,低空经济主要包括低空基础设施、低空生产制造、低空运营服务及低空飞行保障四大环节。本文所指的低空经济企业即主营业务涉及相关产业链环节的企业。 火石创造产业数据中心显示,2020年-2024年,全国低空经济企业数量分别为0.94万家、1.04万家、1.12万家、1.23万家、1.47万家,而今年一季度更是达到1.66万家,猛增1800余家,直观地反映出低空经济迈入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图片来源《城市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2025)》,报告即将发布,敬请关注 这些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低空经济产业链的核心。放眼全国,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地区是中国区域发展的四大增长极,也是低空经济发展的绝对中心,在低空飞行器研发制造、场景探索、运营服务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北京、深圳领跑全国,不论企业总量,还是上市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都是绝对的“头雁”。北京在无人机整机制造、低空智联网等产业链核心环节集聚了一批龙头企业,深圳消费级无人机独占全球70%的份额,以场景为牵引,形成研发、制造、应用、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 截至2024年末,深圳、北京低空经济企业数量分别为788家、782家,是全国低空经济企业聚集度最高的两座城市。与此同时,成都、上海、西安、广州、南京、郑州、武汉、重庆企业数量处于第二梯队,也均在280家以上,与深圳、北京共同构成低空经济企业数量前十阵营,占据全国近三成的份额。 一定程度上,这也体现出低空经济聚集发展的态势。大湾区的深圳、广州,京津冀的北京,长三角的上海、南京、苏州等企业聚集程度较高的城市,正是区域内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的重要牵引。 尤其是整机企业和eVTOL企业,对低空经济产业链资源整合,以及上下游带动作用十分突出。不久前,广州的亿航智能与华彬航空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传统通航+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协同的立体化低空服务生态;成都的沃飞长空与西南交大签约,联手打造服务于低空经济的创新高地。 这些都是当地龙头整机企业参与低空经济产业链构建的生动体现。从一定程度而言,科创板设“科创成长层”,进一步拓宽低空经济高成长性企业的融资渠道,将有助于推动各地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完善。 产业趋势基础设施爆发,找准“坐标”是关键在低空经济产业链图谱的四大环节中,低空经济企业高度集中在低空生产制造和低空运营服务两大环节,合计占比超九成,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保障企业相对稀缺。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低空生产制造、低空运营服务、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保障企业占比分别为47.1%、43.1%、5.2%、4.6%。 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低空经济生产制造和运营环节国际领先,但通航机场、低空起降点、气象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落地有待加速。 图片来源:摄图网50556742 不过近年来,各地都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场景的规模化落地推动低空经济集群化发展。开源证券认为,低空经济已经迎来从宏观(国家层面产业规划)到中观(各地地方补贴)再到微观(基建主机招标、应用场景打造)的纵向落地。 今年是低空经济规模化落地元年,也是低空经济安全元年,各地都在密集出台政策,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场景建设为牵引,推动低空经济商业化落地。 过去一个月以来,成都、南京、广州、东莞、苏州等城市陆续举行低空经济发展工作推进会、场景对接会等类似活动,强调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场景的打造。如东莞提出,推动未来一年内打造不少于100个具有示范意义的应用场景。 据统计,2025年以来,各地政府对于低空飞行服务平台等综合信息基建项目招标量有所增长。其中,代表项目包括深城交(南山区低空协同感知系统项目,标单金额6000万元以上)、莱斯信息(湖北省军地民协同运行项目,标单金额5000万元以上)等,均引发广泛关注。 反映在数据上,2020—2024年,全国低空基础设施企业数量占全国低空经济企业的比重从3.7%提升至4.6%,飞行保障企业数量占比从3.1%上升至5.2%。在低空经济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更多城市迎来“逆天改命”的机会,而看懂趋势与抓住机遇同等重要。 头部城市如何强化引领、中小城市如何差异化“突围”,都需要更加精确的定位。而这,正是《报告》编制的初衷。 我们将视角聚焦在近300座涉及低空经济的城市,并以“链接力”(企业聚集度、资本活跃度、创新聚集度和环境友好度)为标尺,评出低空经济“链接力”50城及4大细分榜单,衡量不同城市在低空经济领域整合、链接各类资源的能力。 当不同能级的城市找到属于自己的“低空坐标”,不断向上“突围”,终将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全国低空经济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