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axi,真被资本做局了?

来自: 和讯财经 收藏 邀请

“被资本做局”成了近期的流行词,但要论哪个商业领域最能呈现出典型的资本超前布局特征,无人驾驶出租车,也就是Robotaxi,一定榜上有名。

一直到现在,几乎所有把Robotaxi作为主营业务的公司都在亏损,但哪怕亏了这么多年,烧了这么多钱,依然有新的资方持续进入。

比如最近,哈透叩餍忌苯Robotaxi。

6月23日,哈鲂泄傩疲Robotaxi业务完成超30亿元融资,引入蚂蚁集团、宁德时代战略投资。三者通过旗下投资主体共同发起成立的“上海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在沪注册,注册资金为 12.88 亿元人民币。

哈矫姹硎荆霉窘ㄗ⒂L4 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安全应用和商业化落地。

哈懿浇

要理解哈未耸辈季Robotaxi,首先需要厘清其业务版图。

从企业此前披露的招股书看,其业务主要有两块,一是共享两轮车业务,包括共享自行车和共享电单车;二是顺风车业务。前者在2020年的收入超过了55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21.1%,占公司收入的比重超过了九成,毛利占比接近五成。

但两轮业务增长面临瓶颈,当下的共享单车行业,呈现哈⒚劳藕颓嘟廴愣α⒌木置妗iiMedia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24年,消费者在用车时,分别有64.52%、57.32%、47.22%的人会选择美团、哈颓嘟郏没嘎什⒚挥欣飨圆罹唷H夷醪扇∠嗤氖辗驯曜迹笠的岩酝ü钜旎窕袢∫缂劭占洹

胶着的市场竞争之外,在规模扩张维度,各地总量管控政策锁死了单车投放上限,而重资产模式带来的财务压力,也就是折旧摊销,持续拖累盈利能力。

需要明确的是,共享单车的市场价值并未因盈利难题而消减。作为高频流量入口,该业务对用户生态体系的构建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这也是美团、阿里及滴滴等巨头持续投入的底层逻辑。然而从资本视角审视,共享单车业务已显露出增长空间有限的客观现实。

为此,哈季至饲嶙什乃撤绯狄滴瘛`粥鲂姓泄墒橹械氖菹允荆刂2023年,哈47.9%的市占率居首。

但从整体市场来看,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以交易额计算,2023年顺风车市场份额约为4.4%,远少于出租车54.2%、网约车41.4%的市场份额。同时,顺风车没有网约车赚钱,平台平均抽佣约9.8%,远少于网约车平均27.1%的抽佣。

这也推动哈欢咸剿餍碌囊滴穹较颉

今年3月,哈15亿元的对价取得了“共享单车第一股”A股上市公司“永安行”的控制权。这场交易不仅涉及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作为永安行的股东蚂蚁集团还能套现2.19亿元离场。市场普遍将此解读为哈菇ㄗ时就ǖ赖墓丶俅搿

而处在准备“曲线上市”阶段的哈叫胪黄拼骋滴窆乐堤旎ò澹渤鲆桓龈叩吒残浴⒏芮硕胂罂占涞男鹿适拢巯胂罂占洌Robotaxi肯定是公认的最合适的赛道。

押注Robotaxi的哈枪吕饬侥辏鲂衅笠狄约白远菔黄笠翟诓辉级夭季Robotaxi。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分别于去年10月、11月在纳斯达克上市,如祺出行、嘀嗒出行、曹操出行纷纷赴港上市,近期文远知行也被曝秘密提交香港上市申请,从这些企业的招股书以及公开表态来看,Robotaxi都是未来的核心业务。

在商业化落地方面近期也有标志性事件。6月22日,特斯拉正式启动了Robotaxi服务,首批投放的10台Model Y已经开始小范围试运营,接载付费乘客。国内的萝卜快跑则跑得更快,公开资料显示,萝卜快跑已经在全球15座城市落地,截至今年5月,其服务单量已达1100万次。此外,滴滴联手广汽埃安打造的L4即将年底量产交付;Momenta联手上汽,计划2026年实现数百辆车的运营。

企业的争相抢滩,本质上是对出行产业范式迁移的提前布局――当技术拐点临近时,具备场景数据、用户基础与产业协同能力的企业,将获得重新定义市场格局的历史机遇。

前路光明但坎坷

天风证券的研究报告预测,2025年可能成为Robotaxi商业化落地的元年。报告进一步指出,该市场预计将从2027年起迎来爆发式增长,到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逼近5000亿元,这将是2027年规模的22倍之多,届时其在智慧出行市场中的渗透率将达到32%。

行业的前景无疑令人振奋,但业内普遍认为,Robotaxi要想实现大规模普及并最终盈利,至少需要跨越两道严峻的关卡。

首当其冲的是成本关。当下的Robotaxi造价高昂,为了实现高水平的自动驾驶能力,车辆必须搭载价格不菲的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以及强大的车载计算平台。尽管近年来传感器价格呈下降趋势,但装备多套高端传感器的整车成本依然居高不下。

此外,与传统网约车平台采用的车辆和司机成本由个体承担,平台仅提供信息的轻资产模式不同,典型的Robotaxi运营商往往需要自行购置、持有并维护整个车队,同时承担车辆的保养、充电、停车等日常运维开销,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运营成本和资金链的压力。

紧随其后的是立法关。Robotaxi的真正落地和推广,离不开监管框架的强力支撑。中国在政策推动层面展现出了相对积极的态度,明确将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列为国家战略方向,并在过去几年密集出台了多项指导性文件。

从实践上看,北京在2021年11月率先开放了国内首个Robotaxi商业化收费试点,允许百度Apollo等企业在亦庄区域提供付费载客服务。截至2023年底,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武汉等超过十个城市也相继出台了支持政策,向企业发放测试许可或示范运营资格。这些举措清晰地表明,中国监管的整体态度正从早期的审慎探索逐步走向开放包容,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试验田和合法化路径。

尽管如此,一个关键短板依然存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完备的自动驾驶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在核心问题上,如事故责任如何清晰认定、损失赔偿机制如何运作,以及至关重要的数据安全如何保障等,具体的实施细则仍处于模糊地带。

因此,通过立法在保障公共安全和鼓励技术创新之间找到精准的平衡点,统一明确涵盖无人驾驶车辆登记上牌、道路测试规范到商业运营准入条件等全链条的规则,并建立清晰的事故责任划分框架及配套的保险理赔机制,是支撑Robotaxi最终走向大规模商业化运营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

(责任编辑:徐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推荐
实时动态
焦点话题
热门排行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公司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康富路32号101房
客服电话:13326565461
电子邮箱:30376048757@qq.com

Powered by 广州丁冬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aiwsw.com Inc.( 粤ICP备2024347580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