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经济”:蓬勃之下的三重隐忧 炒股第一步,先开个股票账户 以智能家电开发、外卖服务及其他便捷服务为核心的“懒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增长。 消费的新“风”吹起来了。其背后的驱动因素是什么?将带来哪些机遇,又面临何种隐忧? 家住普雄路的沈女士忽然意识到,家里的“一日三餐”有了变化—— 早上全家一人一个白煮蛋的规矩是从爸妈那里传下来的,不同的是,如今她不用一早起床起锅烧水,只需前一天晚上在智能煮蛋器上设定好时间,就连最后成品是溏心蛋还是金沙蛋都可精准把控。 正值暑假,赶着上班的沈女士还要为儿子的午饭操心。叮咚买菜上30多元买来的快手菜安格斯肥牛450克,无须解冻,直接放电饭煲启动煲汤模式1小时,中午揭盖即食;冰箱里100元9只、每只200克的新奥尔良口味手枪腿半成品,放入空气炸锅,180下,正反两面加起来炸个20分钟,便可香喷喷出锅,这是16岁小伙子自己可以操作的。如此,两个大菜毫不费力完成。 晚上是婆婆生日,沈女士一周前就在微信小程序上预约了上门做饭的五星级厨师,提前一个半小时就位。包食材799元8菜一汤,两边长辈和小家庭加起来一桌7人吃饱吃好。她还吃到了自己总也做不好的高难度菜——松鼠鳜鱼、锅包肉。 “那个上门烧饭还有帮洗碗清理厨房的服务项目,加50元就行,我婆婆嫌贵坚决不让我选,最终还是我洗,后悔死了,下次一定要选。”沈女士说。 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新科技带给人们崭新的体验、刺激新的消费需求,人们小心平衡着时间和金钱,在这个新领域中追逐更高效、更便捷的生活。 近年来,“懒人经济”悄然崛起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热潮。从智能家电的广泛应用到外卖服务的普及,再到各种便捷服务的层出不穷,它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经济格局的重塑注入变量。 追求“极致便利” 价格敏感被突破 “‘懒人经济’是指在现代社会中,依托科技进步、消费升级和社会分工细化,以满足人们追求便捷、高效、减少人力付出的生活需求为核心,通过提供各类智能化产品、便捷化服务及创新型解决方案,从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态。”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会长聂永有说。 其核心在于“以节省时间、精力为导向的需求满足”,即围绕人们希望减少家务劳动、简化生活流程等“偷懒”诉求,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优化,将原本需要个人亲力亲为的事务进行替代或外包。例如,智能家电通过自动化功能替代人工清扫、烹饪等家务,外卖服务将餐饮制作与配送环节外包,让消费者无须亲自下厨或外出就餐。 在他看来,“懒人经济”兴起的首要原因是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中国,小家庭和单人户越来越普遍。2022年,全国单人户占总人口的19%,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21%。少子化、老龄化趋势使得家庭规模变小,独居的青年人很多,而中老年人的独居现象也在增加。一线城市尤其明显,人们更愿意通过外部服务解决日常需求。此外,都市生活节奏加快,上班族工作繁忙、通勤时间长,宁愿花钱买便利,以换取更多的休息或工作时间。过去“偷懒”常被视为“勤快”的反义词,如今很多人认为通过专业服务减轻家务负担,是提升生活品质的表现。 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和平台经济的壮大推动了“懒人经济”的普及。智能手机和各类App让即时配送、上门服务实现“一键下单”。大型线上平台连接了众多消费者与服务提供者,使得外卖、上门清洁、跑腿代购等服务随时可享。同时,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催生出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全自动咖啡机等“懒人神器”,极大简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中国特有的平台红利和庞大市场规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约3亿年轻网民对新型线上服务持积极态度。“懒人经济”提供了大量服务供给,推动了市场的快速扩张。以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表现尤为突出:日均外卖订单高达250万单,年快递业务量接近50亿件。许多市民的日常生活几乎可以足不出户完成,体现了对效率和品质的极致追求。 放眼海外,日本和韩国也呈现类似趋势。日本长期以来盛行“宅文化”,大量年轻人及中年人独居。截至2023年,日本单人户已占总户数的34%。便利店网络发达,全国超过5万家,24小时提供全方位服务,被称为“懒人天堂”。韩国则以高便利性著称,人均便利店密度全球最高,单人家庭占比从2000年的24.6%上升到2020年的59.5%,推动“一个人经济”蓬勃发展。韩国便利店集银行、餐饮、药店于一体,并提供即时配送、跑腿代购等服务。无论中国还是日韩,人口结构和技术进步共同催生了“懒人经济”,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只是在程度和形式上略有差异。 中午11时50分,外卖小哥小杨完成了黄兴公园附近小区的一单午餐配送,这是他当日的第23笔订单。“从早上6点就开始跑,每天中午11点到下午1点是最忙的时候,天气越热订单越多。”小杨说。 他总结了一天内的外卖订单特点,早上咖啡,中午餐食,傍晚五六点的晚市单子则多为菜场里的新鲜蔬菜、鲜活鱼虾。天气炎热,足不出户“云买菜”已成很多人炎夏首选。 主妇汪女士做过比价。一张加鸡蛋和脆饼的杂粮饼,自己下楼买需8元,外卖平台用上优惠券需13元;菜场里一斤黄瓜2.99元,线上平台3.99元;罗氏虾区别更大,菜场38元一斤,线上58元的都有……“按比例算,外卖价格贵不少,但好像已经培养出习惯了。毕竟手指点点实在比腿脚跑跑方便多了,贵点也接受。” 越来越多人追求“极致便利”的情况下,价格敏感被打破。统计显示,2020年国内即时零售的相关市场规模约为1500亿元,预计2025年这一数字超过7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8.3%。 2025年7月7日,淘宝闪购与饿了么联合公布,截至7月5日24时,饿了么日订单量超过8000万,其中非餐饮订单达1300万。淘宝闪购当日日活跃用户突破2亿。 新消费引导 生产研发创新 “懒人经济”从表面上看是消费模式的又一次“推陈出新”,但实质上,是国家经济发展红利、城镇化率提升、数字技术迭代和传统零售业态转型的叠加结果。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左雪静指出,一方面,消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在社会再生产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不仅能够刺激生产,更有提高交易效率的作用。 另一方面,消费也可以反过来引导生产研发的创新,经济社会的发展、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使得新产品和新型商业模式不断出现,生产流通效率和经济内外循环也对消费的转型和升级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在数字化不断渗透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背景下,各行业不断垂直和细分。 智能家电无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以扫地机器人为例,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扫地机器人市场出货118.8万台,同比增长21.4%,出货量增长率连续两个季度超过20%。2024年中国扫地机器人零售量为603.6万台,同比增长31.7%,在国补政策等因素推动下,市场出货量不断提升。 回顾国内扫地机器人“前世今生”,便可以深刻感受到什么叫抓住机遇。 在这一领域,相比于付出劳动时间和人力成本,消费者更追求通过使用高科技产品或者高附加值服务来实现效率的最大化。正是由于该产业抓住痛点,以体验为先,与需求相呼应,技术历经多次迭代,才成功实现在全球产业格局中“往上爬”。 早期扫地机器人采用随机碰撞导航,无路径规划能力,消费者认可度低。2010年左右,扫地机器人经历了陀螺仪+加速度计技术的局部规划导航,后升级为利用激光雷达等传感器的智能路线全局规划。2021年,有品牌推出3D建图导航产品。2022年,结合AI和自升降全景激光雷达技术,扫地机器人已可实现高精度避障与通行高度自动调节。 最初的扫地机器人需手动倒垃圾。2018年自集尘功能问世,此后“自清洁”和“全能基站”等理念在全行业普及。一个带上下水的扫地机器人也成为不少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标配。已有趋势表明,未来当扫地机器人进入具身智能时代,将逐步从单一清洁工具向家庭服务智能体演进,成为家庭服务中枢。 技术升级的同时,国内品牌完成了对国外品牌的超越。后者早期主导扫地机器人市场,如今中国品牌已强势引领全球市场。由于国内市场形成高端创新与质价比普及并重的哑铃型结构,当下中国扫地机器人在欧亚市场表现尤为突出。 催生新岗位 须加强劳动保护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旋律中,“懒人经济”正以汹涌之势席卷而来,其蓬勃发展创造出众多前所未有的新就业岗位。 26岁的程贤在北京一家家政公司担任收纳整理师已两年有余。他介绍说,收纳工作深受年轻客户群体青睐,部分客户每月线上固定预约整理,也有客户临时打电话预约,换季时是他们的业务高峰期。 收纳整理师的工作并非简单的物品归位,而是有着一套严谨的流程。上门服务前,需根据客户家的实际状况进行诊断报价,并合理规划收纳空间,之后约定时间上门整理。整理过程中,从物品清空、分类,到排列、调整,每一步都需要细致入微的操作。整理完成后,还要与客户进行交接,分享科学的收纳与拿取方法。程贤表示:“我们这个职业不仅是在整理家居环境,更是在‘整理’客户的心情。看到原本杂乱无章的房间变得井井有条,客户满意,自己也充满成就感。”据了解,在北京,收纳整理师的月收入可达1万元左右,部分经验丰富、技能娴熟的收纳整理师收入可达3万元。 “90后”的郭奕擅长粤菜、湘菜、川菜以及葱姜爆海鲜等多种菜系。今年春节期间,他接到了十余单私厨服务订单,劳务报酬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他说:“客户需求多样,朋友聚餐、生日宴等场合都会请我上门做饭。客户既可以自备食材,也可以由我根据拟定菜单采购后带过去。我会根据客户喜好的口味和辣度推荐菜品。” 在上海工作的小李原本是一名普通上班族,因热爱宠物且时间灵活,转行成为职业遛狗师。他表示,会根据狗狗的性格和体能制定不同的遛弯路线和时长。除了遛狗,还会负责狗狗的简单清洁和健康观察。“看到狗狗们在外面欢快玩耍,我也觉得很开心。而且这份工作时间相对自由,收入也不错,平均每天遛5—8只狗,月收入能达到8000元左右。”小李说道。职业遛狗师的出现,为宠物主人解决了后顾之忧,同时为从业者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政策与发展研究系副教授、系主任陈龙认为,新经济催生的新岗位,很多工作的形态不同以往,如果依然教条地认为必须是到正规的部门,每天朝九晚五,中间要接受管理才能够明确劳动关系的话,那么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快我们会发现很多工作都不符合传统认定的标准了。 在他看来,收纳整理师、职业遛狗师等新职业用工属于灵活就业,是非标准劳动关系,对相关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应加紧跟上。 此外,也应关注到“懒人经济”下新岗位产生的同时,对传统就业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部分岗位面临消失的困境。这部分劳动者的调整、适应,同样需要社会及劳动保障部门给予关注。 【专家对话】 记者: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推动,为“懒人经济”的出现和蓬勃发展提供了可能。对于这一趋势,您怎么看? 左雪静(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懒人经济”中的“懒”不是贬义的“懒惰”,而是指原本应该自己动手做的事情由市场来代劳了。其产生的消费行为,核心在于数字技术引领下的专业化、垂直化分工,为个体、家庭节约了时间,是一种劳动的解放。未来,养老助老,以及提供情绪价值,或将是其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其发展进程中,有三点值得关注。 一是数据安全的威胁。智能家电通过传感器收集用户的生活习惯、使用偏好等数据;外卖平台、便捷服务平台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消费记录等数据……底层逻辑是:消费者让渡隐私换取生活便利。去年,某智能家电品牌被曝光存在安全漏洞,黑客可以通过漏洞获取用户的家庭住址、使用习惯等敏感信息。一些不法分子还可能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用户在平台上的消费记录,进行精准诈骗。因此,加强隐私保护,规范数据的收集、使用和管理,成为护航“懒人经济”发展的关键点之一。 同时,隐私保护的边界在哪里,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绝对不可以的,社会需要对此形成共识。企业开发产品、服务时应给予消费者知情并选择的权利。行业管理机构也应加强监管和沟通。 二是人际关系的淡漠。长期依赖“懒人经济”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社交隔离”。某社交平台数据显示,使用智能家居的年轻人日均真实社交时长不足45分钟。外卖平台让邻里间少了借盐借醋的温情,智能家居让家人间少了共同劳动的场景。 过度依赖线上服务,减少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互动的机会,进而导致人际关系淡漠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退化。在虚拟的网络社交和便捷的线上服务中,人们虽然能够与他人进行交流,但这种交流往往缺乏深度和真实感,无法替代面对面的人际交往。长此以往,可能会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三是社会伦理的冲击。“懒人经济”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市场化照料的兴起。伴随着产品经济(制造业)向服务经济的演变,人际服务的比重出现了增加的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得以把一部分照料外包给市场。在老龄化加剧和技术迅猛发展的双重影响下,子女在照料、陪伴老年父母的过程中需要承担多少、如何承担?答案或许将在未来发生改变。 处于过去与未来之间过渡期的人们选择以何种方式拥抱新技术、新服务?它是否会对传统家庭关系形成解构?这些课题是社会学者需要进一步观察和研究的。 全新妙想投研助理,立即体验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
27 分钟前
半小时前
半小时前
半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