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行业的军备竞赛已经度过了囤积芯片提升算力的初级阶段,进入了吸引核心研发人才的新阶段。哪家公司能吸引和留住最顶级的人才,就能在这场白热化竞争中占据上风。而华裔技术人才则成为了硅谷AI巨头们争抢的对象。 无法拒绝的报价 “给对方一个无法接受的报价。”电影《教父》里,老教父这样讲述他的谈判心得。扎克伯格显然深谙于此道,无论是收购还是挖人,他都屡试不爽。 一方面他会威胁对手,如果不接受自己的条件,就会打造一个类似产品打击对方,同时大肆挖对方的墙角;另一方面,他又总是慷慨大方地直接报出一个惊人的数字,让对手无法拒绝,只能看在钱的份上,最终拜倒在自己的真金白银之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扎克伯格是个天生的商人。他不愿意浪费时间去谈理想谈梦想,毕竟商业竞争的世界,本身就是利益的角逐,给出远远超过别人的报价,就是最大的诚意和尊重。 2012年扎克伯格给Instagram直接开出了10亿美元,这个报价是一周之前刚刚完成的B轮融资估值的两倍,直接让Instagram创始团队和投资人都无话可说。而那时Instagram还只有15名员工,甚至没有任何营收,连个商业模式都没有想出来。 2014年扎克伯格更是直接砸了210亿美元收购用户突破10亿量级的WhatsApp,同样是增长迅猛却没有商业模式的初创团队。扎克伯格同样是威胁加砸钱的策略,软磨硬泡猛发邮件,甚至邀请对方在情人节来自己家做客,还额外砸了30亿美元以换取创始团队留下来。 Meta陷入AI危机 对扎克伯格来说,只要是钱能摆平的事,那就不算事。过去十几年,扎克伯格砸钱收购了两大社交平台,消除了对自己最大的威胁,构建了完整的社交网络矩阵;砸钱摆平了监管问题,花50亿美元解决了“剑桥分析用户数据泄露”事件。 另一方面,砸钱并不能直接解决市场竞争的问题。过去几年扎克伯格想尽明招暗招,却始终无法在短视频领域追赶TikTok的步伐;投入了200多亿美元,却始终无法实现他过于超前的“元宇宙”大梦。而在AI领域,Meta也已经从原先的第一集团开始掉队,在大模型方面暂时处于下风。 更令他担忧的是,Meta AI团队过去半年出现了人员流失潮流。虽然Meta向AI顶级技术人才提出了高达200万美元的年薪,但近期依然有多位AI核心人才流向了OpenAI以及Anthropic等竞争对手,因为这些初创公司的估值不断飙升,可以给员工的持股期权带来更大的财富增长。 今年5月,Meta的AI研究负责人朱莉・皮诺(Joelle Pineau)悄然离职,引发了外界对Meta AI未来缺乏竞争力的担忧。因为此前Meta的Llama 3大模型在第三方评估中明显落后于OpenAI以及谷歌的产品,这种落后对手的危机感会促使扎克伯格做出更为大胆的决策。 尽管Meta AI月活用户超过10亿,但用户与AI的互动程度明显落后于ChatGPT,其独立应用程序仅有45万日活用户。而且,许多用户是通过Ray-Ban智能眼镜访问,而不是将Meta AI作为主要AI入口。 150亿挖个华裔负责人 陷入危机感的扎克伯格又开启了他的“钞能力”:既然很多人才是为了财富增长去创业公司,既然创业公司估值增长迅猛,那就开出更多的钱来挖他们。 在过去两个月时间,Meta几乎无所顾忌地在AI行业进行扫荡型挖角,开出的天价薪酬令同行都难以置信。扎克伯格几乎砸出了一个全新的AI超级团队。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团队从负责人到核心骨干,几乎都是华人。 上个月Meta宣布投资148亿美元,获得AI数据标注公司Scale AI 49%的股份,这是Meta历史第二大投资,仅次于210亿美元收购WhatsApp。但令人意外的是,Meta竟然不要Scale AI的投票权,放弃了董事会席位。 这显然是有原因的。因为Meta正面临着反垄断诉讼,不要投票权和董事会席位,或许是为了规避反垄断调查。与此同时,Scale AI也是谷歌、微软等AI巨头的“物料供应商”,扎克伯格也不希望这笔战略投资让Scale AI的巨头客户纷纷离开。 那么,扎克伯格到底得到了什么?作为交易一部分,Scale AI的联合创始人兼CEO亚历山大・王(Alexandr Wang)将离开自己创办的公司,全职加入Meta出任首席AI官,领导Meta刚刚组建的超级智能团队MSL。扎克伯格宣称此实验室将整合原有 FAIR 研究团队、Llama 模型团队与产品开发部门,重点打造“个人超级智能”,并准备未来一年推出新的大模型。 换言之,这是一笔带有明显“人才收购”(Acquihire)特点的交易。这笔Meta投资让年仅28岁的亚历山大・王个人资产猛增了近15亿美元。这样的丰厚待遇,让他心甘情愿放弃自己创办的公司,全职来到Meta负责AI业务。 扎克伯格看中了亚历山大什么?作为Scale AI的联合创始人兼CEO,他对 AI 模型的训练数据、数据基础设施以及如何高效构建和评估 AI 模型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实践经验。这是 Meta 发展和优化其 AI 模型(尤其是大型语言模型和生成式AI)所急需的核心能力。Meta 甚至表示,引入亚历山大后将“深化我们在为 AI 模型生产数据方面所做的工作”。 而且,亚历山大不仅拥有技术背景,更具备卓越的商业头脑和执行能力。扎克伯格这次押注的是一种不同类型的领导力――更偏向于商业思维和实际落地,而非纯粹的研究者。在 AI 军备竞赛中,快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可用的产品和能力至关重要。 扎克伯格相信,亚历山大可以帮助 Meta重新获得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优势,并加速其在通用人工智能和超级智能方面的进展。此次他被任命为 Meta 新成立的“超级智能研究部门”的负责人,明确的任务是构建超越当前 AI 能力的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在亚历山大到来之后,原本Meta的首席科学家、AI知名学者杨立昆(Yann LeCun,法国人自己取的中文名)的AI研究院(FAIR)位置就显得逐渐边缘化。扎克伯格与亚历山大团队推崇的快速推进与商业化风格,和学者杨立昆的推崇的逐级演进与开放透明风格似乎越来越不兼容。 显然,在AI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的当下,扎克伯格已经无法继续包容杨立昆领导的FAIR研究团队的慢工细活了,让亚历山大来领导AI研发部门,快马加鞭迅速出成绩,才符合上市公司Meta的股东利益。 疯狂挖角华裔人才 有了AI项目负责人,还需要组建一个AI研发梦之队。在挖角核心研发人才的过程中,扎克伯格的Meta同样是一掷千金,甚至开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上亿美元合同。OpenAI、谷歌、苹果都成为了他们的挖角对象。 AI行业的领头羊OpenAI显然对此颇有怒气。上上周六OpenAI首席研究官马克・陈(Mark Chen)在Slack上对团队写到,“我现在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就像有人闯进我们家偷了东西。”他描述的“偷窃”不是说盗窃知识产权,而是来自Meta的疯狂挖角。 他的怒火是有原因的。Meta刚刚从OpenAI最核心的技术团队一口气挖走了八名高级研究人才,其中更有五名是华裔。据报道,这次偷袭式挖角是扎克伯格亲自策划的。这次挖角不仅让OpenAI高层怒火中烧,也在硅谷AI行业引发了地震。 第一波离职者包括余家辉(Jiahui Yu)、任宏宇(Hongyu Ren)、毕树超(Shuchao Bi)和赵胜佳(Shengjia Zhao),他们是OpenAI GPT-4的核心架构师。紧接着第二波离职者包括卢卡斯・拜尔(Lucas Beyer)、亚历山大・科列斯尼科夫(Alexander Kolesnikov)和翟晓华(Xiaohua Zhai)。 实际上,这些AI行业的顶级人才也是OpenAI从谷歌DeepMind部门挖角而来的。只是OpenAI挖了谷歌墙角还没多久,Meta就黄雀在后,开出了让他们无法拒绝的价格条件。 Meta挖人有多疯狂?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吐槽说,Meta给一些人开出的薪酬包超过1亿美元。Meta首席技术官安德鲁・博斯沃思(Andrew Bosworth)称这一数字被夸大,但承认向顶级研究人员提供了“高价值薪酬交易”。 数字夸大了吗?在挖了OpenAI一个团队之后,Meta又从苹果挖走了AI大模型团队负责人庞若名(Ruoming Pang),还是华裔科研人才。据彭博社报道,这一次Meta甚至开出了更为疯狂的两亿美元。 当然两亿美元不是一年的薪水,也不是全现金,而是包括了签约奖金、基本薪水、与业绩挂钩的股权授予、逐渐解锁的忠诚奖股权。折合下来,每年的年薪大概也和库克相差无几。去年苹果CEO库克的年薪是7460万美元。 硅谷科技巨头一直有匹配薪酬的惯例。如果一位员工被挖角, 拿到丰厚的薪资包,可以向雇主提出要求匹配,如果雇主觉得这位员工价值重大,就会匹配对方公司开出的薪酬,以留下骨干人才稳定业务,避免遭受竞争对手挖角。 但这一次苹果直接选择了放弃。尽管苹果富可敌国,营收利润远超Meta,但他们依然觉得Meta的挖人待遇实在太过疯狂了。即便AI团队技术骨干的工作极其重要,也不至于给他开出和库克一样的年薪。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么核心技术团队的薪酬标准可能会严重膨胀。 庞若名的合同已经和梅西、C罗、詹姆斯、库里这样的全球顶级运动员在同一个级别了。“现在看到的不仅是人才战争,而是技术专长在市场上估值方式的根本重塑,”一位投资了多家AI初创公司的风险资本家表示。“这些研究人员被当作职业运动员对待,薪酬包在三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华裔是AI半边天 AI军备竞赛已经从过去的囤积芯片,进入了抢购人才的新阶段。一位行业分析师把Meta的疯狂挖角称之为“当代的曼哈顿计划――只不过他们追逐的不是物理学家,而是中国AI专家。” 这话一点都不夸张:无论是在Meta、OpenAI还是微软,华裔研究人员已经成为了美国AI行业最核心的智力支柱。甚至用半边天来形容,都有些谦逊了。 中国AI人才井喷是有坚实基础的。去年的NeurIPS会议上(这是全球最顶尖的AI/ML 学术会议之一,与 ICML、ICLR 并称三大机器学习峰会),62.38%的接受论文来自华裔作者。在21,668名作者中,13,516人被识别为中国人,这足以凸显了中国研究人员在推动该领域前沿的巨大影响力。 就在上周,马斯克的xAI团队发布了最新的大模型Grok 4,再次将AI大模型的竞争推向了高潮。在多任务评测中:标准版命中率达 25.4%,Heavy 版更突破 44.4%,数倍超越当前顶级模型。Grok 4更开拓性地将模型能力提升至人类博士水准,展现强大的数学、逻辑与科学推理能力。 为什么仅仅创办两年的xAI,就能有如此强大的研发实力,在AI大模型竞争中超过OpenAI和谷歌(哪怕只是暂时的,至少OpenAI又推迟了产品发布)? 除了马斯克过去一年疯狂囤积的英伟达芯片打造的超级计算中心保障了算力之外,或许xAI团队在Grok发布之前的一张团队照片说明了他们的强大实力。二十多名核心AI技术人才中,居然有18张亚裔面孔,而其中大多数都是华裔。 实际上,在xAI创始团队的12名技术人才中,就有5名是华裔人才,包括YuHuai Wu、Jimmy Ba、Greg Yang、Guodong Zhang和Zihang Dai等数学、自然语言以及模型训练方面的顶级人才。 在LinkedIn上搜索xAI的技术团队,还能看到诸多华裔人才在负责算法、模型以及系统平台。虽然他们的中文名字暂时还没查到,但拼音名字说明了他们的中国背景。在xAI的整个研发团队中,华裔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四成,在硅谷AI行业可谓数一数二。 马斯克如此欣赏中国当然是有原因的。他的电车帝国和首富地位,是建立在上海超级工厂迅速建成与投产的基础上的;而他的AI雄心,则将由华裔科技人才来实现。 不开玩笑地说,扎克伯格绝对在策划对xAI的华裔技术人才的猛攻。这或许比他在擂台上击败马斯克还要有成就感。 来源:丁冬网 (责任编辑:宋政 HN002)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