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贷乱象起底:执照、流水、实体“一条龙”造假,部分银行审核放水 ...

来自: 收藏 邀请

每经记者|刘嘉魁  宋钦章    每经编辑|张益铭    

金融机构推出个人经营贷,主要目的是‌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为了成功获得贷款,部分地方中介在审核资质上作假,并将获取的资金挪作他用,让经营贷偏离了设立的初衷。

经营贷资质如何“全链条造假”?中介如何击穿银行风控审查?审核宽松的银行利率有多高?经营贷包装前后期费用分别有多高?违规经营贷资金流向何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开展了历时一个月的暗访调查。

造假“三件套”:办执照、“养”流水、找实体

“深圳的客户,有以下其一就可以做经营贷:社保、公积金、企业、工资、房、车、银行流水、营业执照等。”不止是深圳,在某社交平台上,多地信贷中介的广告刷屏。

社交平台上的信贷中介广告

信贷中介有何魔力,能一手操办从经营贷的资质包装到资金腾挪?

记者以创业者的身份联系了西部地区的某信贷中介。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公司占据了繁华地段写字楼的一整层,大厅内标注着“一站式服务”字样,人头攒动,一派业务繁忙的景象。

如果你不是个体工商户,不是小微企业主,甚至压根儿没有从事实体经营,是否就与经营贷无缘?记者探访得知,在一些信贷中介的“包装”之下,经过办执照、“养”流水、找实体等造假“三件套”,“零帧起手”也可以获批经营贷。

中介李明(化名)表示,要做经营贷,“至少要满足一两个条件”,要么有营业执照,要么有经营实体。原则上,营业执照满一年才能办理经营贷,“但部分银行满半年也可以做”。

他透露,如果名下没有营业执照,可以先去注册一个。“如果现在注册营业执照,到年底差不多满半年了,就能做经营贷了。你可以自行注册,也可以由我们代办,费用几百元,你只需要提供身份证照片,考虑好注册公司的名称和经营范围即可。”

“当然如果你觉得注册公司的名称、类型无所谓,我们也可以帮你处理。只是会有个问题,你的实际经营地址和营业执照地址可能会不一样,在工商系统中会显示异常,不过这个问题要等实体店开了之后才会出现,也不影响贷款。”李明补充道,另外个体工商户每年要申报年报,可以自行操作,他们也可以帮忙代办

待营业执照办好,接下来就是“养”流水了。

“营业执照办下来,到可以做贷款之间,还有一段时间,正好利用这段时间处理流水。”李明表示,可以办理一个经营性收款码,然后让亲戚、朋友转账,从而获得经营流水。“但要注意,转进来的钱不要马上转出,最好是第二天再转出去,也就是让资金过夜。”他解释道,如果资金马上转出,属于快进快出,银行对此类流水不太认可。

如果流水不够,中介公司可以帮忙处理。“更稳妥的方式是注册营业执照后,然后我们帮你找一个经营实体,你就可以开通银行的收款码。相较于微信收款码,银联(银行)收款码在银行眼里更有说服力。”他进一步透露。

表面功夫做好了,最重要的经营实体怎么办?

“如果有营业执照,没有经营实体,可以沟通处理。实体的店面、地址、招牌什么的,都由我们来给你做好,供银行去拍照。”李明低声道。

而在华东地区,一家贷款中介告诉每经记者,即使公司成立不满一年,他们也可以将其包装成合格的公司,从而达到经营贷的放款条件。他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骗贷”。

助贷机构的服务背后,自然有利益驱动。

记者暗访得知,关于包装经营贷的费用,分为前期费用和后期费用两部分。“其中,前期费用包括刷流水300元、找实体600元、银行客户经理下户费300元三部分。共计约1200元。后期费用则是服务费,放款之后才收取。我们是和银行合作的正规机构,正常情况下,服务费大约(是贷款金额的)1%。”李明透露。

记者了解到,部分不法中介的“流水包装方案”还包括虚假代发工资、关联交易转账等手段。在贷后环节,中介甚至提供“资金监管”服务。中介通过多个空壳公司账户多次转账,最终将资金转入指定账户,银行系统很难追踪。

前述华东地区的中介则表示,如果走包装的话,除了贷款利息,借款方还需要支付额外一笔6%左右的手续费,以及5000元定金

根据贷款金额的不同,贷款的包装所需时长也有差异。如果借150万元,包装流程可能需要三个月;如果借200万元的话,包装流程可能需要半年。“如果你9月份需要这笔钱的话,现在就需要开始做。”对方表示。

部分银行“放水”:信贷中介轻易击穿银行风控体系

假资质最终如何获得真金白银?银行的审核关口如何被击破?

首先是找准目标银行分类推荐客户李明透露,不同银行对贷款资质审核尺度有别。相应地,审核较宽松的银行,其产品利率也比较高。

“正常情况下,经营贷的年化利率约为3.1%~3.4%,贷款年限为3至5年。贷款额度是根据营业流水来定的,大约30万元~300万元。”李明说,在资质不满足大行审核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只是利率要比国有大行高一些。“利率不等,月息3厘到8厘之间,也有1分的。”换言之,年化利率在3.6%以上,甚至可能超过10%。

“只要按时还款,银行不会查。”这是记者在暗访中听到的普遍心态。

“有资产、有营业执照,我们帮忙找经营实体的客户,在正常还款时不会被核查。但如果同一个支行、同类产品出现大面积逾期情况,会引起银行和监管部门的核查。”李明透露。

其次,部分中介干预银行风控流程利用信息差构建套利空间。

部分银行“重形式合规、轻实质审查”的倾向加剧了风险。例如将风控流程简化为“材料核对清单”,过度依赖标准化模板,忽视对经营场景、资金流向的动态验证。

记者通过暗访与多起监管案例交叉验证发现,银行与客户间的信息壁垒成为中介的重要突破口。某城商行人士透露:“部分中介掌握了银行产品迭代、审核偏好等动态数据,甚至能预判不同季度风控策略调整方向。”

中介通过长期与银行合作积累的“数据库”,能精准匹配客户资质与产品特性。如某些贷款产品存在“隐性准入标准”,对特定行业流水认定相对放宽、接受非主流平台收入证明等。

这种信息不对称在技术层面进一步放大。如果银行线上贷款系统对“经营实体地址”仅作形式核验,未接入工商登记实时数据,那么中介通过“地址挂靠”方式伪造经营场所的成功率就会更高。

聚焦关键节点,利用银行考核时点及压力突破审核,也是部分中介惯用手段。  

他们擅长捕捉时间窗口,利用银行季度末考核压力,在特定时段(如6月、12月)集中突破,此时银行更倾向于完成指标而放松审核标准。

实际上,部分银行将客户经理绩效与放贷规模挂钩,形成“重短期业绩、轻长期质量”的导向,导致风控让位于业务扩张的倾向难以根除。基于此,银行内部人员与中介的合谋,也成了风险传导的关键节点。

2025年公布的一则判决显示,某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个人金融部客户经理余某,在2016年至2023年长达七年的时间内,利用审核个人贷款的职务便利,接受贷款中介肖某(另案处理)请托,为其办理的贷款业务提供帮助,累计收受中介贿赂高达130余万元。

信贷中介公司内的繁忙景象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刘嘉魁 摄

资金流向何方?从房产到金融市场

违规操作的经营贷,其资金究竟流向何方?

“当年买房时有资金缺口,老房子又不能做抵押贷款,无奈之下,通过信贷中介办理了经营贷,实际上资金用于购房了。”一位购房者告诉记者。

这只是经营贷资金流入购房环节的一个缩影。一些经营贷以“购货”“支付货款”等经营性用途申请,但资金实际流向与经营毫无关联,支付对象多为房地产中介、金融从业人员等。审计案例显示,某银行客户经理管理的5笔问题贷款中,3笔流向同一房地产公司员工账户。

实际上,此前,由于按揭贷款和经营贷之间存在利差,在提前还房贷高峰期,坊间存在诸多关于“贷款置换”“转贷”等操作手法,一些购房者把高息的按揭贷款置换成低息的经营贷。

也有部分经营贷资金流向了金融市场除了投向理财产品,部分资金甚至通过隐蔽渠道流入股市、基金等高风险领域。例如,上海嘉定某村镇银行因经营贷违规流入股市被罚170万元。此外,部分借款人注册空壳公司套取经营贷后,投资私募基金等非标资产。

此外,通过伪造经营资质、关联交易转移资金,部分贷款流入民间借贷市场或小额贷款公司,形成资金空转。

记者从西部地区某银行了解到,该行收到通报,近期部分银行机构发生贷款诈骗案件,案情过程为:涉诈贷款业务由中介机构推荐,通过伪造借款人申贷资料、短期内在多家银行申贷、伪造银行印章私自注销抵押登记等手段,实施贷款诈骗活动,贷款种类主要涉及一手房住房按揭贷款和普惠型经营贷款,不排除非法中介组织职业背债人共同实施贷款诈骗。

其作案手法多样,其中包括精心包装贷款人资质。借款人通过伪造职业、收入证明和银行流水,提供同一房产的二手房交易合同,先后向不同银行机构申请二手房住房按揭贷款。

据记者观察,监管部门曾下发相关通知,提示银行违规“转贷”风险,防止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并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要求银行加强贷后资金流向监测和用途真实性管理,关注经营用途贷款发放前后借款人提前偿还住房按揭贷款的情形,严防内外勾结、诱导借款人违规使用经营用途贷款等问题发生。

银行警醒:全面加强中介管理,中断与不良中介合作

记者通过西部地区某城商行独家获悉,近期该行印发内部方案,全面加强贷款诈骗风险防范工作。

“我们已经加强了中介管理。”该行相关业务负责人对记者透露,该行着重加强了合作方中介的准入、合作、退出全流程管理,并逐步对合作方中介进行名单制管理,将合作期间诱导或联合借款人骗取银行贷款的合作方中介纳入黑名单。

除了强化中介管理,部分银行甚至公开表示不与中介合作。

记者注意到,今年3月,宿州农商银行声明,不与任何贷款中介机构或个人开展普惠贷款业务营销合作。

一名银行业资深研究人士对记者表示,银行遏制不法中介助贷乱象,应做到从“形式审查”到“实质穿透”。例如科技赋能风控,引入大数据分析企业真实经营状况,比对水电费、社保缴纳、税务数据等非财务指标;延长贷后跟踪周期:对经营贷资金流向实施“3至6个月动态监测”,而非仅依赖放款时的合同备案;建立“黑名单”机制,将频繁更换注册地址、无实际经营痕迹的企业列入高风险名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推荐
实时动态
焦点话题
热门排行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公司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康富路32号101房
客服电话:13326565461
电子邮箱:30376048757@qq.com

Powered by 广州丁冬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aiwsw.com Inc.( 粤ICP备2024347580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