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张宝莲 每经编辑|杨夏 戴上VR(虚拟现实)头显,手握动作捕捉控制器,人类“带教老师”抬手、拧转,手把手示范教学,机器人跟着重复动作,在真实世界中完成拧螺丝、搬箱子、洗衣做饭、分拣零件等工作。 在合肥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数据采集预训练场上,这一幕时刻在上演。 在合肥专为机器人打造的这所“大学”里,人类经验被“翻译”成看不见的数据,源源不断注入后台,成为机器人智能成长的养分。数据采集是连接物理世界与赛博世界的桥梁。它既是机器人感知环境的五官,也是学习人类技能、适配场景的指南、优化性能的依据。 通过持续的数据采集,再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随后交由人工智能大模型学习和优化,具身智能机器人完成从跟学模仿到自主学习适应的过程,逐步成长为能灵活应对复杂现实的“智能体”。 7月15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探这处机器人“学堂”。自今年5月份开放以来,已有聆动通用、零次方、中科深谷、乐聚机器人、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5家企业或机构的机器人进入预训练场。场景构造涵盖汽车制造、家庭服务、3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新零售、物流等,实现“拎包即可训练”。 ![]() 合肥具身智能机器人数据采集预训练场的机器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宝莲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