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鄢银婵 每经编辑|张海妮 劲方医药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劲方医药)又一次向港交所发起冲刺,计划通过18A规则于主板上市,中信证券担任独家保荐人。这是继今年1月首次递表后的重新提交,前次招股书已失效。 创始人吕强与兰炯,一位是北大毕业、留美深造,曾在诺华和基石药业担任高管的人士;另一位是兰州大学博士、有恒瑞和扬子江工作背景的研发干将。他们于2017年携手创立劲方医药,专注于肿瘤、自体免疫和炎症性疾病领域的创新药物开发。 招股书(申报稿)显示,劲方医药核心产品GFH925(达伯特®)是国内首个获批的KRAS G12C抑制剂,已于去年8月上市。但该产品面临激烈的红海竞争,先发优势并不明显,今年前4个月的商品销售收入仅为12.7万元,且面临多重专利挑战。 此外,劲方医药早在2021年便与信达生物就GFH925达成一项重量级合作,金额超10亿元,但该项合作已于2024年1月终止,公司还需要向信达生物分期支付2000万美元的不可退还终止费用。 知名药企高管携手辞职创业 7轮融资超14亿元和大多数创新药企一样,劲方医药的创始人也有“学霸”光环。 董事长吕强于1987年获得北京大学生物化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得美国布兰迪斯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并在塔夫茨大学医学院研究生理学与神经科学。毕业后,他在生物制药行业多家明星企业担任要职,早年在诺华担任离子通道及细胞毒理学主管,还在惠氏制药工作过;自2013年起,吕强又先后在药明康德、扬子江药业、誉衡药业担任首席科学官或副总裁,并于2015年至2017年出任基石药业高级副总裁。 首席执行官兰炯于1994年获得兰州大学有机化学学士学位,1999年获得同校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从事有机合成化学研究,同样拥有20多年行业经验。 2017年,吕强辞去基石药业高级副总裁一职,决定创业。当时,港交所已开放18A规则,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上市,资本热潮涌入赛道。吕强邀请前扬子江同事兰炯共同设立劲方医药,两人分工明确:吕强担任执行董事兼董事长,负责整体战略规划、财务管理及业务管理;兰炯出任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兼总经理,全面负责业务运营,尤其聚焦小分子药物研发。 招股书(申报稿)显示,自2017年成立以来,劲方医药累计完成7轮融资,融资总额达14.21亿元。早期A轮和B轮分别募得1.2亿元和近4亿元,而2022年的C轮融资总金额近5亿元,由华盖资本领投,苏信创投、谢诺投资、农银国际等跟投,远超此前规模。 记者注意到,2022年12月,C轮融资对应的每股单价为124.03元,而2024年3月的C+轮融资中,所对应的每股单价为116.68元,较C轮融资有所打折。 而据披露,在C+轮融资前2个月,其单一最大股东集团与投资者完成了最后一轮股权转让,健发香港将劲方医药62.75万元注册资本以5725万元对价转让给投资者,折算每一元注册资本的转让价格为91.24元。健发香港为吕强和兰炯的持股平台,持股比例分别为53.69%和46.31%,这也意味着二人在上市前成功套现5725万元(不计税费)。 此外,劲方医药的C轮融资隐含较严苛的条件,投资方与公司签署了对赌条款。若公司IPO(首次公开募股)申请被拒绝、撤回,或者未能在递交申请后两年内成功上市,投资者将有权要求回购股份,甚至可能触发强制清盘。 核心产品获批上市 面临多重专利阻碍对劲方医药而言,2021年称得上一个关键年份。 这年,公司与信达生物达成一项重量级合作:信达生物获得GFH925在中国的开发及商业化权益,并拥有该产品在中国境外地区的独家选择权。作为回报,信达生物一次性支付给劲方医药2200万美元(约合1.6亿元人民币)的前期费用,并约定未来若达到特定里程碑,劲方医药还有机会获得总计1.32亿美元(约合9.6亿元人民币)的额外款项。 GFH925为小分子KRAS G12C抑制剂。2024年8月,GFH925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治疗携带KRAS G12C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或后线治疗,成为中国首款、全球第三款获批的选择性KRAS G12C抑制剂。 不过,与其他重磅新药相比,GFH925的先发优势并不明显。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除GFH925外,全球已有四种KRAS G12C抑制剂获批上市,分别为Mirati的Adagrasib、安进的Sotorasib、加科思及艾力斯合作的Glecirasib、正大天晴与益方生物合作研发的Garsorasib。此外,国内外尚有超过20个同靶点候选药物处于临床研发阶段,参与者不乏默沙东、礼来、罗氏、诺华等跨国巨头,适应证也基本瞄向非小细胞肺癌和结直肠癌的后线治疗。 此外,GFH925还背负着沉重的“专利包袱”。劲方医药虽然独立研发了相关化合物并拥有中美授权专利,但检索发现,第三方已授权的某些通式化合物专利可能覆盖了GFH925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存在侵权风险。为了扫清这一商业化障碍,劲方医药不得不支付高昂的“通行费”。 2023年11月,劲方医药支付450万元获得一项中国专利的非排他性授权,并拥有优先购买权;2024年2月,公司支付3000万元里程碑付款,外加与监管和商业化里程碑挂钩的中双位数百分比特许权使用费,获得另一集团四项专利在中国的非排他性授权。 这只是中国市场的“代价”。GFH925的五个核心专利族中仅有一个在中国、美国和欧盟获得了授权,其余四个仍处于申请阶段。如果这些待审专利在美国或欧盟获批并覆盖GFH925,劲方医药在欧美市场商业化时仍需获得第三方许可并支付费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GFH925获批上市后的实际销售表现目前也难言乐观。招股书(申报稿)显示,2024年公司向合作方信达生物供应GFH925,实现销售商品收入共计1466.8万元;2025年前四个月,其销售商品收入则骤降至12.7万元,主要源于冗余耗材的转售,且同期销售商品的成本高达809.8万元,2024年该成本为767万元。劲方医药表示,希望GFH925作为“国产首款、全球第三款”的地位能助力其进入2026年国家医保目录,以此推动销售增长。 劲方医药与信达生物的合作关系也有重要变化。2024年1月,双方签订补充协议,终止了关于GFH925在中国境外选择权的原有条款。为此,劲方医药需要向信达生物分期支付2000万美元的不可退还终止费用。公司解释这是“基于商业考虑”和“符合国际扩张策略”,并强调产品吸引力上升有利于吸引融资和伙伴。 基于以上内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7月18日拨打了劲方医药官网披露的电话,并根据语音提示的邮箱地址发去了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时暂未收到回复。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资料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