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屆三中全会把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国际传播工作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窗口。 新时代以来,在数智技术与受众审美诉求的双重变革趋势下,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坚持守正创新、改革突破,以“一平台、三品牌”为抓手,加快构建“视听四川”新型传播服务体系,努力在主题宣传、精品创作、科技赋能、国际传播等领域开创新局面,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新高地、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营造更加鲜明的大国形象书写四川新篇章贡献力量,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全球视野看四川”实践路径。 变“被动等待”为“主动策划”推动形成“节展+赛事+作品”视听生态面对技术发展与视听市场新业态,四川广电积极谋变、主动应变。应对新技术带来的传播格局挑战,从内容供给、渠道拓展、主体培育等方面整体谋划、主动作为,聚焦重点国家地区、重点领域,加强内容创作合作,策划并打造了多元四川视听文化品牌: 一是办好四川电视节、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国际微短剧大赛,开展“全球名人巴蜀行”活动,塑造具有巴蜀特质的文化标识和符号全球传播。 二是成功注册“神秘蜀韵”商标,持续开展“神秘蜀韵 百部川扬”网络视听精品创作大赛,传播“三国三苏三星堆、非遗蜀道大熊猫”等四川历史文化。 三是推进《子曰》《逃出大英博物馆》《中法“漆”遇记》等精品节目海外播出,由赛事选拔并推广的《古蜀翠云廊》《观鸟天堂-邛崃》《蒙顶山茶》《微观三星堆》等多部作品海外平台阅读量超50万,活动作品海外平台累计曝光量超20亿,向海外展现了真实、立体、全面的四川,形成视听创作的良性生态格局。 优化“宣传”为“服务”或“体验”塑造可亲可感四川文化形象在新的传播生态格局下,四川广电转变传播理念。 一是强化产业服务。聚焦“百部川扬”“神秘蜀韵”“拍在四川”三大品牌,构建起内宣+外宣+产业服务的传播布局。“百部川扬”对正能量、广传播的优质视听内容予以扶持,征集作品超10000部,全网传播量超过200亿次,海外平台相关累计曝光量超8亿次。“神秘蜀韵”用讲故事的方式、短视频的节奏,传播四川历史文化。“拍在四川”则是面向全国影视制作机构的服务品牌,通过线上+线下服务方式,吸引了上百剧组。 二是深耕国际表达。联合腾讯《王者荣耀》,将都江堰、青城山等植入游戏地图,让4亿玩家读懂李冰治水的智慧;与B站合作,用“弹幕投票”决定下一站拍摄地;支持《哪吒》《深海》等“川产动漫”建立多语言配音工厂,在迪士尼开设“Sichuan Stories”(四川故事)专区;推动“自贡灯会”通过TikTok直播,让东方彩灯照亮海外夜空。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路径,也为网络视听赋能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探索了“四川模式”,贡献了“四川力量”。 三是升级文旅融合。挖掘创造多元IP,打造特色文旅体验。提炼“蜀韵八景”文化IP,积极创造影视、文化、景点、非遗等全新IP,充分挖掘四川已有的知名IP,打造特色旅行路线,开发沉浸式文旅产品,推动四川文旅从“观光游”向“体验游”升级。 借势文化艺术讲好“传统现代化”故事巴蜀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交互、可裂变的“超级数字符号”。 一是非遗活化。截至目前,四川共有15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和1132项省级非遗项目,涵盖川剧、蜀绣、羌族文化、传统技艺、民俗节庆等多个领域。近年来,四川广电会同相关方面开发“川剧变脸数字人”,在抖音发起#一秒换脸挑战赛,让年轻人为传统文化“上头”;用区块链技术为绵竹年画、蜀锦打造“数字藏品矩阵”,开辟文化消费新场景。注重运用AIGC等新技术提升非遗数字化的效率和表现力,探索建立巴蜀文化基因库和数字IP孵化平台。 二是精品剧作。四川诞生了《逃出大英博物馆》《走向大西南》《边水往事》《家里家外》等文艺精品,旨在深入挖掘四川巴蜀文化基因,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三是终端创新。联合长虹、极米等四川本土企业,研发“蜀绣屏”“三星堆AR眼镜”等文化科技产品,让硬件承载四川历史故事,推動巴蜀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让巴蜀符号更具国际“可见性”。 主动拥抱新兴媒介平台发挥主流价值引导力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探索建设文化和科技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培育壮大网络视听等重点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大数据体系和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带动力的产业集群”。这为四川网络视听产业注入强劲动力、指明发展方向。 首先,搭建平台。以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为契机,四川广电促成两个国家级视听产业基地和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落地成都,在四川传媒学院设立“虚拟现实视听技术创新与应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实验室”。作为四川网络视听领域的核心引擎,“视听四川”平台以及“百部川扬”、“神秘蜀韵”、“拍在四川”三大品牌集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期。“视听四川”平台旨在构建“多源供给、多元表达、多端触达”的新型传播服务体系,目标是成为“主流价值的传播中枢、视听内容的流量入口和人民群众的视听服务平台”。它们与“视听四川”平台一体运行,共同构成了四川网络视听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矩阵。 其次,加强规范。依托平台,围绕超高清视频、融合网络、5G广播电视、应急广播等新技术,牵头或参与制定多项国家、行业和省地方标准。重点对裸眼3D虚拟影像制作、AI技术辅助虚拟视听制作等关键技术、解决方案和标准规范开展研究。 再次,外宣推广。四川广电持续打造“神秘蜀韵 百部川扬”国际传播品牌,开展网络视听精品传播大赛。聚焦“三国三苏三星堆、非遗蜀道大熊猫”等四川本土文化主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四川声音。三年来,累计1400余部配有中英双语字幕的作品陆续在Youtube、Facebook、Twitter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推送展播,海外平台累计曝光量超20亿。其中,热门微短剧《家里家外》海外话题讨论热度达890万;《川西奇遇记》全网总阅读量超2.8亿次,在Facebook、YouTube、Instagram、TikTok 等多个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播放量累计达673w;《天工开蜀·我在古代当匠师》在央视频首播破1000万次播放量,预计下半年在海外平台发行;海外博主自发将《我和花花是发小》搬运至YouTube、TikTok 等海外平台,相关内容的点赞数据持续累积达3000次; 《摇滚梨园》在爱奇艺、优酷、Wetv海内外播放量604万+、点赞量1000+、评论量500+。 (作者:朱婧雯,菜根香,单位:成都大学)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