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黄婉银 每经编辑|魏文艺 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生效。这不仅标志着全球首个针对法币稳定币的全面监管框架落地,更被视为塑造香港乃至全球数字资产生态未来的关键一步。 自去年开始推进稳定币相关草案和框架起,香港立法会议员(科技创新界)邱达根参与了立法全过程,他同时也是《稳定币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委员会会议主席。 近日,邱达根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时表示,《条例》在Web3时代推行,这是香港进一步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一步,也是香港未来构建新的金融科技系统的关键一环,这背后更是代表着香港特区政府着眼未来的金融顶层设计部署。 “从全球范围看,部分国家或地区对稳定币尚未建立监管框架。但稳定币涉及资金运作与投资活动,必须通过监管加以规范,才能增强市场信心。香港的稳定币监管虽然不是起步最早的,但其方案比较实在。《条例》落地后,预计初期参与者可能不会太多,这也是对市场的一种测试与磨合。” 同时,邱达根还警示道,即便是在现在这个早期阶段,市场还有炒卖的情况发生,且不少人对稳定币存在不清晰或误解的情况。需要明确的是,《条例》指的稳定币是法币稳定币,其核心特征是必须100%以高流动性的货币类资产作为储备金。法币稳定币目前的主要功能还是国际支付,没有半点炒卖的机会。 香港立法会议员邱达根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立法进程高效推进,广泛借鉴国际经验NBD:从去年7月确立稳定币监管框架设计原则,到今年5月香港立法会正式通过《草案》,时间还不到一年,这个立法速度是不是较快的? 邱达根:这个速度非常快,不论对哪个国家或地区的立法来说都是如此。美国的《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市场称之为“天才法案”),从今年2月提出草案到7月该法案签署生效,中间也仅用了5个多月时间。 香港从确立稳定币监管框架设计原则到《草案》刊宪也只有5个月时间,从《草案》刊宪到立法会正式通过,也刚好是5个月。对于这样一部全新的、复杂的法案,这样的速度是很快的。 稳定币只是香港布局数字资产发展的一小部分,重点是我们看到 Web3(第三代互联网)在未来拥有庞大的市场,其他相关的法案进展速度也比较快。这是因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打造国际创科中心,必须在金融领域做好监管把关。而金融立法的推进节奏,也向外界展现了香港发展Web3的决心。 NBD:在《条例》制定过程中,借鉴过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案吗? 邱达根:在《条例》制定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多个国家或地区类似的立法,如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的MiCA(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条例)、新加坡的《支付服务法案》(PSA,Payment Service Act)等,也听取了不少香港本地的相关从业者、国际现有稳定币发行商的意见,市场和从业者的需求是很重要的立法参考。我们在立法中考虑的是国际流通性和需求,遵循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 我认为这是多方参与的良好示范。从一开始特区政府就与业界有良好交流,立法过程中广泛听取业界意见。行政与立法并非闭门造车或照搬国外,而是经过考证、咨询持份者意见,再由立法会议员表达不同看法,立法后还会与营运者讨论细则,形成完整流程。之后我们还会再与业界讨论条例是否太严或太松,这是很宝贵的经验,没有遇到特别棘手的问题。 从金融顶层设计出发,具备全球通行基础NBD:在此前《条例》的调整阶段,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的修改比较多? 邱达根:《条例》的调整可能主要是修改一些过严的条款、部分资金要求、持牌机构的资质要求及业务推广等,我们也尝试让规定更简化一点。期间,对于某些条款或要求是否过严我们也有讨论过,但最终出于对重要金融产品的考量,还是感觉初期要严一点。 NBD:《条例》的落地对香港在国际市场发展稳定币有何影响? 邱达根:香港此次稳定币立法时机恰当,顺应了国际市场的需求。美国当时也在推进稳定币相关立法,在这个过程中香港参考了美国的文件,美国或许也借鉴了香港的经验,因此两地在稳定币的标准和要求上较为接近。这种相近的监管方式,有利于提升稳定币的互通性。 从技术层面来看,香港发行的稳定币具备全球通行的基础,但若想在其他国家得到广泛使用,还需要发行商付出更多努力去推动。所以,后续的工作也很重要。 NBD:香港为何要积极推进稳定币? 邱达根:无论是稳定币还是其他数字资产,都是香港特区政府对未来金融顶层设计的部署之一。首先,香港一直积极推动金融与科技融合,整体的金融科技系统未来肯定是要更新迭代的。 其次,区块链因高效处理高频交易,解决了传统交易的高成本、迟滞等问题,成为金融交易平台的理想技术,应该是未来金融系统的转型方向。如果选定以区块链为底层架构,就需要有相应的应用场景。 稳定币就是其中的重要产品之一。在国际支付方面,稳定币比传统支付途径更快、手续费更低,安全性在目前看来也不错,并且还在不断进步。在短短四五年的时间里,全球稳定币的交易额度已经超过了Visa、Master等信用卡的交易额度。 香港这两三年在稳定币方面的发展体现了特区政府的前瞻性,在立法等方面的进度是值得鼓励的。我们既为未来打算,又稳步推进,不会过于冒进。因为一旦出现漏洞,让投资者和香港市民受损,会影响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形象。目前,香港特区政府的节奏和把控是合适的,不会太超前冒险,同时也在一步步朝着未来10至20年的目标前进。 不应争抢现有市场,希望开拓更多新场景NBD:《条例》出来后,业内有声音认为部分条款或要求过严,请问您怎么看? 邱达根:首先要理清一点,香港与美国、欧洲等地区的法币稳定币标准一致,这一点不存在松紧差异,市场有些声音可能混淆了稳定币与其他代币化资产。香港的监管是为了规范市场,不允许借稳定币之名行传销等违法行为。 当然,从7月29日公布的《条例》细则看,要求的条件的确是比此前预想的严。这样对发行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在推动市场使用香港发行稳定币的考虑上会增加难度,希望香港金融管理局后续会听取市场的意见再作考虑。 金融产品的关键是获得使用者的信心,稳定币曾出现过一些问题,例如没有背靠的资产、算法存在漏洞等等。市场需要有监管、能带来信心的稳定币,配套监管细则正是为了回应这种需求,过程中会不断完善。 NBD:《条例》正式实施后的半年到一年,市场最可能在哪些方面出现明显变化? 邱达根:稳定币行业发展很快,使用的人会越来越多,因为国际支付需求在增加。香港特区政府发行稳定币的使用率和有效性可能比一些国家高,这主要得益于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和贸易枢纽的地位,对高效跨境结算存在强劲需求。相反,货币流通性差或国际贸易参与度低的经济体,其稳定币发行的实际意义则相对有限。虽然美元和欧元区已有成熟的稳定币生态,但其成功源于其货币本身的全球主导地位,这种模式难以简单复制。 中国的市场很大,有着大量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场景,由此有不小的港元稳定币市场需求。此外,当前主流稳定币普遍缺乏全面的监管框架,抑制了大型金融机构的采用意愿。相反,拥有明确监管许可的稳定币将填补这一市场空白。香港建立的发牌制度,为其稳定币提供了关键的合规优势和市场吸引力。 所以,首先要有产品发行出来,然后看其使用方向是否有创新。香港的稳定币不应争抢现有产品的市场,而应发掘新市场,稳定币应该有许多潜在的市场,我们希望能在现有支付用途外开拓新场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封面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