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海上舰艇编队,离港奔赴演练场!演练内容、参加舰艇有哪些?答案来了→ ...

来自: 每日经济新闻 收藏 邀请

每经编辑|金冥羽    

据央视新闻报道,今天(8月3日)上午,参加中俄“海上联合-2025”联合演习的中俄海上舰艇编队,从某军港解缆起航,奔赴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附近海域开展多课目演练,这标志着联合演习海上演练阶段全面展开。

上午5时许,在俄方拖船和军港保障人员的配合下,中国海军西湖船和俄“别洛乌索夫”号救生船率先离港,随后中方绍兴舰、乌鲁木齐舰,俄方“特里布茨海军上将”号大型反潜舰、“响亮”号轻型护卫舰等依次驶离码头。离港完毕后,双方按照中俄舰艇混编的顺序迅即组成编队,驶向任务海域。辽阔海面上,中俄双方舰艇建立通信链路,互相通报海区水文气象、海空情况等信息要素。

此前,由中俄双方混编组成的联合指挥部,已经根据演习计划和演练方案组织图上推演,聚焦组织形式、兵力协同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沟通,修订完善演练课目方案、安全预案,并围绕水下攻防、援潜救生等相关课题组织专业交流。

按照演习方案,中俄海上舰艇编队将举行为期3天的海上演练,演练内容包括援潜救生、联合反潜、防空反导、对海作战等多个课目演练,并开展实际使用武器训练,检验前期联合筹划期间方案计划研讨成果。

CFF20LXzkOyLiaicicrtVDjQRP3H2T8V1Okj94Zwic47tW5RjS3XN9IT0XCvWrrvXaY1HXUxZQDB9G5tElaMicOkQKg.png

8月1日,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某军港,参加中俄“海上联合-2025”联合演习的中俄双方官兵整齐列队。新华社记者 李扬扬 摄

据央视新闻此前报道,中方参演兵力分别来自东部、北部战区海军,包括导弹驱逐舰绍兴舰、乌鲁木齐舰,综合补给舰千岛湖舰,综合救援船西湖船,以及固定翼飞机、舰载直升机及海军陆战队员等。参加此次演习的中方参演舰艇均为中国海军现役主战舰艇

CFF20LXzkOyLiaicicrtVDjQRP3H2T8V1Okibx8vIYGs5gBDYZrGicHP9fpkr21VlEMRzmnOeTOVnzWwHHicIqd9KI3Q.jpg

海军绍兴舰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052D改进型导弹驱逐舰,舷号134,2022年3月入列,满载排水量7000余吨。具有较强的战场探测感知、电子水声对抗及综合攻防能力,主要担负编队区域防空、对海突击等任务。入列以来,先后多次完成战备巡航、联合演习等重大任务。

CFF20LXzkOyLiaicicrtVDjQRP3H2T8V1OkYge33DZ4nrmr1PKGtGmywcPs1xTVuj8Nc1zZGA9fe3MamlQHCHB6Kw.jpg

海军乌鲁木齐舰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052D型导弹驱逐舰,舷号118,2018年初加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满载排水量7000余吨,具有较强的对海、对空、对岸、反潜等作战能力,主要担负编队协同攻击敌大中型水面舰艇、编队反潜战、编队协同防空和海上巡逻、警戒等任务。入列以来,先后参加亚丁湾护航、中外联演等重大演训任务20余项。

CFF20LXzkOyLiaicicrtVDjQRP3H2T8V1OkEh7MiaGiblWdZx84FURbib1lm1TuiavUv84bwjibLzQJ4EHdG2OZnAB2T8w.jpg

海军千岛湖舰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大型万吨级综合补给舰首舰,2004年4月入列,舷号886,满载排水量2万余吨,具有远洋补给能力强、补给手段多样等特点。服役以来,先后8次参加亚丁湾护航,圆满完成中巴、中俄以及环球访问等多项重大演习演训任务。

CFF20LXzkOyLiaicicrtVDjQRP3H2T8V1OkoagFcsj6WEiaNqnUHuILHKEiaIVhKkLKu89Pmhxx3hm9Yia1v4XeRFw4w.jpg

海军西湖船,舷号841,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新型综合救援船。该船信息化集成度高,模块搭载能力强,满载排水量13000余吨,具备搜救、医疗、维修等救援能力。

编辑|金冥羽 杜恒峰

校对|刘思琦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CFF20LXzkOyYmal29zn37N5Bg2NQ4tyN4ylvMFyM3VmF4x90Uj4cDmoEphibia4RN55ibIXmqU1Od9w2Q5nhA08lA.png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央视新闻、新华社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推荐
实时动态
焦点话题
热门排行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公司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康富路32号101房
客服电话:13326565461
电子邮箱:30376048757@qq.com

Powered by 广州丁冬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aiwsw.com Inc.( 粤ICP备2024347580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