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高管密集造势暗藏风险:如果GPT-5搞砸,或终结科技巨头的“无限游戏” ...

来自: 收藏 邀请

每经记者|宋欣悦    每经编辑|兰素英    

OpenAI正以一场密集的造势行动,将下一代旗舰模型GPT-5推向舆论焦点。近两日,该公司高管接连释放信号,引发外界对这款模型近期即将发布的强烈猜测。

然而,在这场预热背后,GPT-5的真实进展充满争议。据媒体报道,截至今年6月,OpenAI尚未形成可发布的“GPT-5”完整版本,其技术突破幅度远不及GPT-3到GPT-4的代际跨越。

摩根大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OpenAI的“护城河”正变得越来越脆弱。该行警告称,尽管OpenAI在3月最新一轮融资中估值已达3000亿美元,但其商业模式面临的风险正在扩大。

若GPT-5不及预期,不仅OpenAI的危机将加剧,更可能触发AI资本泡沫破裂,冲击整个行业“无限游戏”格局此前被AI投资推高的科技巨头的股价可能首当其冲,引发抛售潮。

GPT-5要来了?高管密集造势,暗示“重要一周”

最近两日,OpenAI的高管频繁通过社交媒体释放信号,暗示GPT-5或将到来。

8月5日凌晨,OpenAI工程师Steven Heidel发文称,本周“将会是令人兴奋的一周!”

前一天,ChatGPT应用主管尼克·特利(Nick Turley)高调宣布,ChatGPT的周活跃用户数预计将在本周突破7亿,这个数字在过去一年里增长了四倍。上一次OpenAI越过关键用户节点是在今年3月,当时周活跃用户数突破了5亿。

特利在这篇公开帖子中也提到,“Big week ahead”(重要的一周即将到来),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备受期待的GPT-5即将亮相的猜测。

图片来源:X平台

此前,据多家媒体爆料,OpenAI已完成GPT-5核心架构与能力的开发,预计最早将在今年8月正式上线,并同步开放API接口和轻量级模型版本供开发者接入。

8月3日,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还在X平台上放出了所谓的GPT-5对话记录,提前剧透了该模型的使用体验。在对话记录中,奥尔特曼让GPT-5推荐几部最引人深思的AI主题电视剧,GPT-5随即给出了一个片单。

图片来源:X平台

不过,这份看似流畅的回答很快引发争议。有眼尖的网友发现其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GPT-5大量使用破折号,这是被用户诟病的“AI味儿”的典型表现;二是GPT-5并没有进行有效推理,推荐的第二部剧偏离用户要求。

研发困局曝光,知情者称6月时GPT-5仍未成型

当OpenAI高管们在社交媒体上“吊胃口”时,有媒体援引参与OpenAI研发的知情人士称,截至今年6月,OpenAI还没有开发出一款能够被称之为“GPT-5”的模型。

知情人士透露,GPT-5在编程和数学任务方面相较现有模型有所提升,生成的代码更注重用户体验和美观性,在支持AI智能体执行复杂任务时也更加高效,所需的人工干预更少。

但也有知情人士认为,GPT-5的进步幅度远不及从GPT-3到GPT-4的代际跨越。

事实上,GPT-5的研发困境早在2024年底已现端倪。彼时,OpenAI正在开发一款内部代号为“Orion”的模型,原计划作为GPT-5发布,目标是大幅超越2024年5月发布的GPT-4o。

然而,由于性能未达预期,Orion最终被降级为GPT-4.5,于今年2月仓促发布。值得注意的是,该模型的API服务在7月便宣告下线,成为了OpenAI史上最短命的模型之一。

GPT-5技术困局的根源之一,在于预训练阶段遭遇的结构性难题。大模型通过处理网络及各类来源数据学习概念关联,但研究人员发现,高质量网页数据的供给已出现枯竭迹象。同时,团队过往针对小规模模型的调优方法,在模型变大后失效,导致性能优化陷入停滞。

OpenAI的另一大挑战,来自推理模型的实际应用落差。尽管大模型在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在处理复杂的、需要多步骤推理的任务时,依然存在不小的挑战。

报道指出,OpenAI曾在去年12月公布了一项内部测试的结果,发现当AI获得更多处理时间和计算能力时,其任务表现会更好。这一发现让OpenAI内部一度陷入狂喜,认为GPT-5将实现“代际飞跃”。

但这一希望最终落空。据两位参与开发的人士透露,当研究人员把这个新模型转化为聊天版本时,其性能大幅下降,与o1相比没有明显进步,最初公布的性能提升几乎消失了,通过API接口供企业使用的版本也存在同样问题。

其中一位开发人士认为,这是因为这些推理模型理解概念的方式与人类语言有差异。另一位则认为,OpenAI在模型对话能力训练方面投入不足,也导致沟通效果不佳。

若GPT-5搞砸,会带来什么?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目前,OpenAI的估值屡创新高,最新一轮融资成功筹集了83亿美元,最新估值达3000亿美元。另外,OpenAI年化经常性收入已从6月份的100亿美元跃升至130亿美元,并有望在年底前突破200亿美元。

但光鲜数据的背后,脆弱的商业模式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正让OpenAI看似坚固的“护城河”遭遇前所未有的考验。

近期,摩根大通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尽管OpenAI估值惊人,其商业模式面临的风险正在扩大。

该行指出,OpenAI的早期优势在于其极高的消费者使用率和品牌实力,但其多元化程度并不高,约75%的收入来自消费者订阅。相比之下,Anthropic的收入主要来自企业客户。

尽管OpenAI正在加码企业市场,但摩根大通在报告中直言,这一领域“头部玩家竞争白热化”,其能否成功仍是未知数。

不仅如此,持续高企的研发投入也让OpenAI面临着盈利难的问题。OpenAI财务文件显示,预计OpenAI要到2029年才能实现净盈利。

在这样的背景下,GPT-5的发布对OpenAI显得尤为关键。而OpenAI的走向,又与整个AI行业的资本逻辑深度绑定。

目前,AI基础设施的主要资金来源是科技巨头的内部现金流。这些万亿级巨头正通过加码AI推高股价,玩着一场“无限游戏”。

据媒体报道,2025年第二季度,Meta、Alphabet、微软等美国七大科技巨头的资本支出总计高达1025亿美元

专注于宏观经济分析的金融机构Renaissance Macro Research的经济研究主管尼尔·杜塔(Neil Dutta)指出,“过去两个季度,AI相关资本支出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所有消费者支出。”

但这场盛宴暗藏危机。AI基础设施的巨额投资正推动科技巨头从“轻资产”模式向“重资产”模式转型。这导致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尽管这些公司的营收在增长,但其自由现金流却在大幅下降。

例如,根据FactSet提供的数据,在2025年第二季度,Alphabet、亚马逊、Meta和微软四大科技公司的合并净营收较两年前增长了73%,但自由现金流却下降了30%。如果这种投资无法带来预期的回报,恐将对这些科技巨头的财务状况造成巨大压力,并引发市场对AI泡沫的担忧。

有分析认为,AI基础设施扩张所潜藏的金融与结构性风险,堪比2000年互联网泡沫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若GPT-5发布不及预期,未能带来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市场情绪恐将迅速逆转。这些此前被AI投资推高的万亿巨头股价可能首当其冲,引发抛售潮。届时,整个AI“无限游戏”的牌局或将面临终结,而OpenAI,正是决定牌局走向的最关键一张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推荐
实时动态
焦点话题
热门排行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公司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康富路32号101房
客服电话:13326565461
电子邮箱:30376048757@qq.com

Powered by 广州丁冬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aiwsw.com Inc.( 粤ICP备2024347580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