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宋戈 8月12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该方案的核心内容为:居民使用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中,实际用于消费且贷款经办机构可通过贷款发放账户等识别借款人相关消费交易信息的部分,可按规定享受贴息。其贴息范围涵盖单笔5万元以下的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等重点领域消费。在次日召开的发布会上,相关部委负责人将贴息形象地称为金融“国补”,其补贴比例大致相当于现行消费贷利率的三分之一。 精准支持实际消费、杜绝可能存在的套利机会,是此次消费贷贴息政策最重要的制度设计。对此,此前不乏担忧的声音:按照现行规则,30万元以下的个人消费贷,借款人可自行支配,既可转账也可提现,银行对于贷后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并不一定清楚,这就使得将消费贷用于提前还房贷、炒股等违规行为有了操作空间。而此次对享受财政贴息的贷款有着严格的管理规定:授予贷款经办机构相关权限,允许其识别贷款发放账户或指定账户的交易信息,这意味着银行能够准确掌握资金的实际用途,一旦无法识别贷款用途或发现用途不合规,借款人便会丧失贷款贴息的资格;同时,现行消费贷通常是一笔整体贷出,而此次贴息的贷款则是消费一笔确认一笔,这也大幅提高了套利操作的难度。 消费贷贴息可以降低消费者的实际利息负担,具体到消费贷的使用场景,其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撬动更多消费。贴息1元对应的贷款本金为100元,而这100元又能转化为实际消费,如此高的杠杆,可最大化地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它对借款人有着“增收”的作用:对于有贷款需求的消费者而言,贴息减少了他们的利息支出,使其实际可支配资金增加;对于原本没有贷款需求的消费者来说,贴息之后的消费贷更为划算,那么原本用于消费的自有资金就可用于投资理财,实际贷款利息与回报率之间的差额便是增加的收入。 不过,要让贴息真正撬动增量消费,还需要在结构上做更多文章。笔者留意到,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消费贷贴息被限制在七大重点领域,其中家用汽车、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已被传统消费贷广泛覆盖,另外4个领域则涉及较少,具体包括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健康医疗等。在如今家电、汽车等大类实物商品普及率已很高的情况下,消费增长更多要依靠服务消费、体验消费、个人发展消费来带动,教育培训、文化旅游便属于此类;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改变,养老生育涉及“一老一小”,是服务消费的薄弱环节,有着很大的挖潜空间;在物质生活富足之后,人们的关注点从长寿转向健康,健康医疗市场同样空间巨大。财政贴息向这些领域精准“滴灌”,既符合消费趋势的变化,也能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