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31省区市GDP排名新鲜出炉,经济版图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态势。GDP总量排名前十的省份依次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湖北、福建、上海、湖南,这些经济大省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贡献了全国超六成的生产总值,成为稳住全国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 在2025年上半年GDP前50强城市排名中,头部城市格局相对稳定。上海以26222.15亿元的GDP总量继续领跑全国,上半年经济同比增长5.1%,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同时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北京以25029.2亿元紧随其后,实际增速5.5%,经济增长得益于科技创新和服务业的协同发展。深圳以18322.26亿元位居第三,同比增长5.1%。产业发展韧性十足,呈现出“工业稳中有进、服务业回升向好”的双轮驱动格局。 腰部城市中,南通成为上升“黑马”,从2024年的第23位上升到2025年上半年的第18位。工业是其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21.2%)、铁路船舶(20.0%)、计算机通信制造业(15.7%)都实现了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烟台同样表现出色,从第26位上升到第25位,上半年GDP为5375.11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位居30强城市首位。其深入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依托石油化工和电子制造等产业实现高速增长,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4%,增速居山东省第一位。 增速分化:高增省份的动力与低增省份的困境高增省份依托产业与政策实现快速增长。2025年上半年,增速呈现明显分化态势,共有20个省份上半年GDP增速高于全国5.3%的增速。西藏以7.2%的增速领跑全国,得益于重大项目的推动,总投资1.2万亿元的雅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建设,工业和投资成为重要引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8%。甘肃以6.3%的增速位列第二,在工业和外贸的双重拉动下实现快速增长,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值352.1亿元,同比增长33.8%,增速在全国排名第二;工业方面,黄金、白银、镍等优势产品产量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湖北以6.2%的增速位列第三,增长动力来自多方面协同发力。从“三驾马车”看,2025年1—6月,消费、投资、出口增速均超过GDP增速。 而低增省份面临产业与外部环境挑战。辽宁上半年GDP同比增长4.7%,较一季度5.2%的增速有所下降,也低于5%以上的年度增长目标。其中第二产业增速下降明显,从一季度5.4%降至3.5%。主要原因包括:工业持续承压,传统燃油车生产企业受到冲击;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等因素影响,冶金、石化等传统行业下行压力加大等。广东上半年GDP同比增长4.2%,低于年初设定目标(增长5%左右)和同期全国水平5.3%。从主要经济指标看,上半年广东固定资产投资为-9.7%(全国为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4%(全国为6.4%)。房地产下行冲击较大,出口也面临挑战,亟需加快转型、提升产品附加值。 增长背后的驱动力:产业变革与政策驱动新兴产业崛起与传统产业转型。2025年上半年,产业变革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新兴产业崛起和传统产业转型共同发力。 新兴产业领域,上海、浙江等地成果显著。上海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半年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9.1%,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个百分点,其中人工智能制造业增长12.3%,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长11.7%,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场景落地的完整产业链。浙江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收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超15%,算力服务、数据服务、算法模型、智能终端四大领域营收均保持两位数增长,通过政策支持和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传统产业大省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实现增长。河南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上半年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4.5%、21.2%;聚焦重点产业链群发展,全省重点产业链群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1个百分点,其中先进计算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光电产业链增加值分别增长58.6%、32.1%、27.3%。 政策驱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地方政策与国家战略相互协同。地方产业扶持政策助力企业发展。上海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2025年度浦东新区开展促进集成电路和新一代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申报,嘉定区制定集成电路产业政策申报指南,鼓励企业研发创新。消费刺激政策拉动经济增长。202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扩大补贴范围。各地积极响应,如安徽在消费领域,上半年以旧换新累计补贴80亿元、发放消费券6.2亿元,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1.3%、家具类增长12.8%、计算机类增长151.3%、智能手机增长99.3%。 国家重大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衔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庆在上游地区打造“西部领先、全国进位”的标志性成果,加强与长三角、中游城市群的产业对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提升长江黄金水道通航能力。中部崛起战略为中部省份带来机遇,河南依托制造业基础,在新能源汽车、先进计算等领域加快发展,承接产业转移,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安徽在投资领域,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21.2%,其中信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投资分别增长55.9%和94.8%。 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展望未来,2025年上半年31省区市和GDP前50强城市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态势,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技术发展和国内大循环战略的推动下,经济增长的潜力巨大。 在机遇方面,新兴技术突破为产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在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应用场景正日益广泛,不仅能在制造业中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和优化,显著提升效率和质量,还能在服务业中通过人工智能客服、智能物流等创新应用提高服务效率。与此同时,新能源产业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持续扩大,未来随着固态电池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并带动电池材料、充电桩等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在国内大循环战略方面,消费升级和内需扩大成为关键驱动力,居民对高品质、个性化、绿色环保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促使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在投资领域,政府持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的投入力度,其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经济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提供了重要支撑,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则有力促进了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而民生保障领域的投资不仅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也为扩大内需提供了持续动力。 然而,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全球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贸易摩擦加剧构成重要外部挑战,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摩擦升级对世界经济稳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采取系统性措施。在应对外部挑战方面,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内部结构调整方面,要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力度,通过技术创新、设备更新和管理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产业链布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要加强区域发展战略统筹,加大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各地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积极拓展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支持,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作者: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陈智慧、吴雨峻,较原文有删节)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