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食品饮料产业迎来关键“拼图”。 近日,西安恒枫饮料有限公司(简称:西安恒枫)宏胜西安饮品新基地项目审批通过。 ![]() 来源:西安经开官微 该项目规划建设高速水线、奶线、无菌线等多条核心生产线及配套物流设施,并预留扩展空间,将主要生产纯净水、茶饮、咖啡、果汁及含乳饮料等多元品类。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西安恒枫由宏胜饮料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宏胜集团)持有90%股权,后者与娃哈哈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及合作关系,成立于2003年,实控人为娃哈哈现任掌舵者宗馥莉。 西安基地项目正是娃哈哈此前宣布的10亿元饮品投资规划的具体承载地。其落地的西安经开区,百事、可口可乐、达能、雪花啤酒、康师傅、青岛啤酒等龙头林立,已形成近百亿产值的“饮料产业走廊”,具备完善的供应链生态和人才储备。 选择在此建厂,娃哈哈将更高效地共享区域资源红利,降低运营成本,加速市场布局。而这步棋,也清晰勾勒出宗馥莉主导下的宏胜,正以更独立的姿态,在父辈的“娃哈哈帝国”之外开辟新战场。 投资10亿建厂 娃哈哈是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之一,产品涵盖包装饮用水、蛋白饮料、碳酸饮料、茶饮料、果蔬汁饮料、咖啡饮料、植物饮料、特殊用途饮料、罐头食品、乳制品、医药保健食品等十余类200多个品种,其中AD钙奶、营养快线、八宝粥都是家喻户晓的国民产品。 公开资料显示,娃哈哈已在全国建立80余个生产基地,拥有员工近3万人,2024年总营收突破700亿元。 娃哈哈首次布局陕西,还要追溯至20多年前。 2004年,其在咸阳三原县设立首个陕西生产基地,总投资4亿元,是当地引入的首个食品类中国500强企业,也契合彼时娃哈哈“西进北上”,靠近消费市场就地设厂的战略。 今年3月,娃哈哈落地西安,计划投资10亿元建设饮品生产基地,随后项目进入施工招标阶段。记者最新获悉,该项目于8月11日成功竞得西安经开区泾渭工业园150.46亩工业用地。 此次成功拿地,也是其在完成审批后再度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宏胜集团官微 一方面,此番扩张伴随着娃哈哈产能的调整和收缩。2024年初以来,娃哈哈经历了一轮密集的产能调整,陆续关停了多家分厂生产线。这使得公司不得不通过代工模式填补产能缺口,但却因品控问题引发市场争议。公司随后明确表态,未来将回归并坚持自有生产模式。 在此背景下,西安基地的启动,带有明显的“关旧开新”、产能补位意味。 另一方面,西安工厂也是娃哈哈新建现代化工厂,布局高速产线的缩影。 记者注意到,该项目建设主体为西安恒枫,由宗馥莉一手创立的宏胜集团持股90%,与娃哈哈之间保持着紧密的业务联系。同时,其自身也是一个覆盖配料、制造、包装等饮料生产全产业链的“小巨人”,拥有16个基地、44家子公司、104条现代化生产线,年产能超4.8亿箱。 ![]() 来源:宏胜集团官微 这也让西安基地从诞生之初就打上高效、智能化的标签。 据了解,该基地将配备高速水线、奶线、无菌线等核心产线及配套物流体系,产品品类也将扩展至纯净水、茶饮、咖啡、果汁及含乳饮料等。 这不仅是产能的物理迁移,也是生产技术与标准的全面跃升。 西安项目作为娃哈哈产能版图的一次重要布局,也清晰地勾勒出“宗馥莉时代”娃哈哈的关键动向:以宏胜系为载体,驱动产能的迭代与扩张,锻造更现代化、更高效的“自有筋骨”,支撑起下一个增长周期。 “通过宏胜作为投资主体,本质上带有宗馥莉控股下的一个‘去娃哈哈化’的意味在。”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每经记者分析称,“从整体战略看,西安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桥头堡,将为娃哈哈品牌拓展整个西北市场以及未来出海提供关键的支撑和赋能。” 嵌入饮料产业腹地 梳理娃哈哈近年来的产能布局发现,其明显加快了在重点城市的工厂建设步伐,既有对原有基地的追加投入,也不乏全新的战略落点。 其中,对西安市场的布局,尚属首次。 西安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工业基础雄厚,汇聚了三星、美光、西门子、博世力士乐、百事等200多家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同时吸引了比亚迪、吉利、陕汽、隆基绿能等本土及国际行业领军者,是西部地区世界500强企业和央企投资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娃哈哈此次选择选择的落脚点经开区,本身便具备得天独厚的食品饮料产业生态,集聚了中粮可口可乐、康师傅、达能、雪花啤酒、青岛啤酒、维维豆奶、得利斯、御品轩等众多食品饮料头部企业,年产值逼近百亿元大关。 这种成熟的生态,源源不断地吸引着诸多高投资、大体量的项目进驻。 如百事食品陕西基地,作为西北地区的首个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约13亿元,打造新一代符合国际“净零排放”标准的工厂。 ![]() 来源:西安经开官微 中粮可口可乐(陕西)新基地斥资10亿元,规划了8条饮料线+1条糖浆线,最大产能达110万吨。其将引进顶尖数字化生产线,打造西北区域供应链的供应中心。 目前,上述两个项目均在建设中,计划2025年下半年投产。 成熟的产业生态意味着完备的资源配套与协同机遇。从原料供应、包装配套到物流网络,完善的上下游体系大幅降低了企业的采购与流转成本。同时,西安作为西北重镇,市场辐射力可高效触达整个西北区域。 在此布局,娃哈哈既能借力当地完善的产业配套,实现快速启动和成本优化,更能依托集群效应,加速提升品牌在区域市场的渗透效率与速度。 “除了产业配套的高度契合,娃哈哈最终选择落子,也是看到了区域的诚意。”西安经开区招商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每经记者,“从最初的接触洽谈到选址、土地出让环节,真正做到了全流程跟踪,确保项目不卡壳。同时依据娃哈哈的实际需求精准匹配产业空间,不堆砌不切实际的优势,最终赢得了企业的信任。” 这种高效、精准的服务已成为西安招商常态。 据上述负责人介绍,百事项目签约当天1小时完成注册,从明确投资意向到正式破土动工,仅用了48天。依必安派特项目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体生产基地和辐射亚太、中东和非洲地区的风机研发中心,从签订入区协议到开工建设仅用时20天。 西安招商生态嬗变 娃哈哈10亿投资西安,某种程度上,也是地方招商生态嬗变的一个缩影。 2024年以来,国家层面多个文件为招商引资划定了清晰的红线。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拼土地、拼补贴”的传统“内卷式”招商难以为继,各地政府正重新探索新的招商路径。 “企业投资决策更看重区域的‘长期生态’,招商逻辑正从让利优惠转向规则与服务。”上述经开区招商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每经记者,“招商主体也从政府‘单打独斗’,转为与国企招商平台、链主企业、产业基金等多元协同,政府角色正从‘主导者’变为‘平台搭建者’。” “企业如今更倾向于扎根产业生态成熟的区域,而非追逐短期优惠。营商环境、综合成本、配套链完整度、市场应用场景,这些才是真正的‘磁石’。”上述负责人向记者进一步剖析。 这意味着,“产业招商”与“基金招商”正成为城市竞争的主赛道。其中,产业招商的核心,在于依托既有优势进行“强链补链”,以集群效应构筑护城河。 西安的实践也颇具代表性。 如2012年,三星半导体存储芯片工厂落户,近300亿美元投资持续涌入,直接带动超百家核心配套企业扎根西安,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半导体产业集群。 比亚迪、吉利、陕汽等龙头企业带动下,2024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产值突破2500亿元,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动力电池、汽车电子等关键配套随之扩张,弗吉亚、延锋等知名配套商均闻“链”而来。 每经记者了解到,为破解产业项目推进中的实际难题,西安市出台了《西安市产业项目筹建全周期服务方案》,明确以“引进即筹建、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为目标,加速项目落地转化。 而西安也是西北地区首个出台全周期服务方案的城市。目前,各区县、开发区亦在加速推动投资营商环境优化与审批流程全面提速增效。 ![]() 来源:西安经开官微 更进一步来看,西安还编制了《西安市重点产业发展及招商指南》《西安市重点产业链招商图谱》,将光子、商用车(重卡)、乘用车(新能源)等基础好、潜力大的产业链条梳理清晰,并明确全市110个产业园区的差异化定位,按图索骥导入目标企业。 这样一来,既有效规避了区域内“同质内卷”,也加速了关联企业聚集,不断夯实和放大特定领域的产业优势,形成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城市招商逻辑深刻转向‘因地制宜’,”知名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指出,“产业招商是制胜关键。聚焦产业链精准出击,才能形成集群效应,避免企业单打独斗、竞争力涣散。” 此外,新招商逻辑下,政府引导基金成为撬动产业、吸引资源的另一“关键支点”。 记者注意到,西安打造了总规模达250亿元的“基金群”,包括西安市创新投资基金、城市更新基金和区域稳定发展基金。近期,聚焦细分赛道的AIC股权投资基金、百亿级新材料产业基金也相继设立,正不断聚集创投、创新和产业头部力量,成为吸引优质企业落地的重要砝码。 归根结底,企业的选择是对城市“内生动力”的投票。当传统“让利”的吸引力减弱,可以看到的是,西安正以其产业根基的厚度、营商环境温度、金融“活水”的丰度,共同构起了本土招商版图的核心竞争力。 而这,才是企业投资兴业、本土产业持续壮大的深层动因。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