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消息】8月1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成就。 国家数据局副局长夏冰介绍,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包含北上广深等25个城市在内的数据流通节点城市,布局了16个省市区的数据基础设施架构,并在今年7月底全面完成了互联互通。预计到今年年底,相关节点城市规模将扩大到50个左右,覆盖80%的省市区,为数据规模化跨域流通奠定设施基础。 夏冰介绍,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从去年开始启动,作为一阶段安排,国家数据局突出两个关键:一个是抓规范、促共识,实现数据领域的“车同轨、书同文”;一个是抓试点、重落地,确保设施建设“跑得通、用得好”。具体进展情况可以从三个维度简要概述: 首先是奔着目标去。要实现释放数据价值的目标,规模化流通是关键。实现规模化流通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主体之间建立共识,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技术架构。“十四五”期间,国家数据局制定下发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制定了数据基础设施参考架构、明确了“三统一”的互联互通要求,提出了匿名化处理等9项重点技术规范。基于统一标准和以点带面的工作推进,到目前为止,已经建成包含北上广深杭等25个城市在内的城市节点,布局了16个省(区、市)的数据基础设施架构,并在7月底全面完成互联互通。预计到今年底,节点城市规模将扩大到50个左右,覆盖80%的省(区、市),为数据规模化跨域流通奠定设施基础。 第二个维度是盯着问题来。数据领域有一些共性难题或者痛点,包括“找数用数难”“规模流通难”“跨域加工难”,针对这样一些难题,国家数据局组织了数场、可信数据空间等6个技术路线的创新探索,通过加快推动与数据基础设施紧密相关的关键技术攻关,典型应用场景适配以及统一标准验证工作,在设施的功能方面,目前实现了数据的“一点发布,全域可见”,应用的“一点部署,跨区通用”。举个例子,今年3月,国内7家科学数据中心联动,通过标准化数据基础设施搭建,将过去散布在各个单位的分散数据实现有机聚合,为20余个模型及海量数据的联合调度及跨域交互提供了基础,实现了数据处理效率提升6.5倍,极大促进了多学科的联合创新工作。 最后是围着产业转。“十四五”期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接入了包括数据交易所、数据开发商供数、治数、用数等各类主体超过2000家。在设施标准制定方面,吸纳了产学研1200余家单位积极参与,广泛凝聚共识;在设施应用方面,支撑政务治理、金融风控等上百个场景应用,上架了近万个数据产品,形成了以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安全支撑为重点的良好产业发展态势。 应该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面向“十五五”,国家数据局将进一步聚焦高质量的标准构建、大规模的设施部署、市场化的生态运营,持续打造便捷高效、自主安全、世界领先的国家级数据基础设施,有效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责编:史健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责任编辑:董萍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