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储能企业密集开展烧舱测试 全行业多路径提升产品安全水平 全新妙想投研助理,立即体验 过去两个月,远景储能、阿特斯等国内储能厂商陆续发布了自家储能系统产品的烧舱测试(下称“大规模火烧测试”)结果,更早之前,阳光电源、天合储能等也已完成这一测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已有11家储能企业开展了大规模火烧测试。 据了解,火烧测试一次花销达上千万元,成本不菲。受访人士认为,如果通过测试,将是企业技术实力的直接体现,有助于在市场竞争中高筑“城墙”。 目前,部分海外客户已经要求企业提供相关测试证明,不过,火烧测试在国内还没有成为强制要求。也有受访人士担忧,如果门槛一下子提得太高,国内有能力达成条件的厂商数量不多,对于还处在成长期的储能行业并不一定有利。 储能企业热衷火烧测试 近日,远景储能完成了智慧交易型储能大规模火烧测试,验证了远景储能在阻燃设计、抗燃爆冲击和系统安全性方面的表现。测试结果显示,A箱燃烧6小时32分钟后到达最高温度1297℃,B、C、D箱保持极低温升,远低于电芯预警温度。 “包括四个储能柜以及运费、拆解检查等费用,这次测试总共花了上千万元。”远景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了此次测试的花销情况。在远景看来,这次测试推动了储能资产安全风险量化,为保险参与储能投资、运营创造了条件,丰富了储能商业模式。 今年6月,阿特斯储能也宣布,其SolBank 3.0储能系统已通过大规模火烧测试。结果显示,SolBank 3.0能够将热失控事件有效控制在单个电池柜内,满足关键消防的安全标准,为全球大规模储能电站项目的部署提供高级别的安全保障。 “储能企业开展火烧测试的意义,在于通过极限验证提升产品安全可信度,为市场准入提供关键背书。”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标准总监唐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火烧测试的价值一是验证产品安全设计的有效性,二是为进入海外市场提供试验数据,验证其国际标准合规性,三是提升企业竞争力与客户信任度,第四点则是若测试未达预期,企业需重新优化设计。 阿特斯储能相关负责人认为,储能系统的国际认证标准中有针对各个层级、模拟各种场景的安全验证,而烧舱测试则是通过模拟极端场景,直接验证储能系统在单体热失控并充分燃烧的情况下,产品隔热、耐火、防爆,防止灾害进一步蔓延的能力。“这是对产品安全设计的终极检验。” 不过,储能企业并非每推出一款新产品就要进行一次火烧测试。“如果未来产品需要重新论证,不排除再烧一次;未来两年内远景会客观判断是否需要再做火烧测试,因为这次测试带来了足够的Know-How(技术诀窍),类似破坏性试验对未来一段时期内研发的价值是共通的。”田庆军说。 暂未列入强制范畴 目前,海外部分政府机构和客户已经要求火烧测试认证,通过火烧测试逐渐成为储能出海的“必要”门槛。阿特斯储能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美国消防协会、加拿大标准协会等国际组织正在积极讨论和制定大规模火烧测试的行业标准。 “国外招标中部分客户有要求,而且趋势有可能会越来越强;如果有测试报告,在招标中会有优势。”唐亮介绍,美国NFPA 855标准要求,在产品超出标准的容量限制或安全间距限制的储能项目中必须提供相关测试数据。“企业公开测试视频,直观展示火烧过程,增强产品可信度,满足国内外客户对安全性的严苛要求。同时也是企业技术实力的直接体现,有助于市场形成一定的技术壁垒。” 在国内市场,关于储能安全的标准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对储能安全的监管不断加强。去年12月1日实施的非强制标准GB/T 44026-2024中已经包含了热失控测试规范,尽管该标准是非强制的,但已经有部分国内企业对供应商提出要求必须符合这个规范。 “GB/T 44026-2024要求单个电池簇热失控时满足‘不起火、不爆炸、不触发其他模块热失控’的三不原则,这一标准正在成为国际储能投资商的招标准入条件;大规模火烧测试则是检验储能系统在火灾极端情况下,火灾不出箱的影响最小化能力,正成为国内客户的加分项,预计很快会成为行业普遍规范。”田庆军判断,储能已从过去的偏远地区走向工厂、园区、家庭等人口密集区。未来,投资商及地方政府对储能的安全标准和要求会越来越高,未雨绸缪地进行类似测试能够更好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不过,他也提醒,如果现阶段将火烧测试纳入强制范畴,门槛一下子提得太高,国内有能力的厂商可能所剩无几,所以需要综合考量行业发展的需要和不同阶段的要求。“标准制定部门以及中电联等正与头部企业策划、制定新的安全标准,相信未来一两年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多路径保障安全 从受访人士反馈来看,随着技术水平进步,储能电站着火的概率越来越低,行业整体安全水平在提高,但具体到不同厂商仍有很大区别。 阿特斯储能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公司产品从各个层级采用了最安全可靠的设计理念,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公司电芯层级采用更加稳定、安全性更高的化学体系;电气设计采用三级隔离保护;消防系统采用冗余保护设计,集装箱箱体在极端情况下也能保证结构完好,防火耐热,为储能安全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在唐亮看来,近年来,国内储能厂商在本征和系统安全层次上取得了显著进步,针对储能电站爆炸、燃烧等安全事故,行业在技术、标准、管理和政策等方面持续改进;通过新型电池材料开发、单体设计优化、多层次安全防护、配备远程监控平台以及选址优化等手段确保储能系统整体安全。 例如,在新型电池材料开发方面,磷酸铁锂正替代三元锂。“磷酸铁锂热稳定性更高,不易热失控,已成为主流储能电池材料。固态电解质也在替代液态电解质,显著降低电解液泄漏和燃烧风险。”唐亮说。 此外,纬景储能副总裁姜宁向记者表示,包括锌铁液流电池在内的液流电池,安全性是由化学体系与工作原理天然赋予。“锌铁液流电池等采用的无机配方水系电解液,本身不含可燃物,且不易分解产生易燃物质,从根源上消除了燃烧的物质基础。同时,液流电池通常在接近常温的环境下工作,能量主要存储在电解液中而非电极表面,温和的工作状态可避免剧烈反应。” 据了解,《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对液流电池的要求聚焦在“推动工程化和应用技术攻关”以及“开展电池关键材料技术攻关”,未将“安全性”列入攻关目标。姜宁认为,这从侧面说明液流电池的本征安全已成为行业共识。“未来储能生态必将呈现多元化格局。不同技术路线各具优势,市场终将选择基于不同应用场景需求组合配置,最大化发挥各类储能技术的价值。”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