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30%能扛 赚1%却慌:基民赎回心态为何总“反着来”?

亏30%能扛 赚1%却慌:基民赎回心态为何总“反着来”?

  全新妙想投研助理,立即体验

  “亏30%稳如泰山,涨1%坐立难安”,投资者小胡的自嘲,道出了当下无数基民的心声。

  随着8月上证指数突破十年高点,超千只主动权益基金创净值新高,近1300只“毛基”重返1元以上。然而,当市场从冰点回暖,那些曾被深套的投资者,反而在浮盈出现时陷入了更深的纠结:是“落袋为安”还是“错失行情”?有人为求心安清仓离场,有人在“这次是真的吗”的自我怀疑中举棋不定。

  苦熬两年多的投资者小胡,在基金账户翻红的那一刻,手指却迟迟无法按下“赎回”键。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被套多时的基金刚解套并实现微薄盈利,曾经“躺平”到懒得打开账户的他,如今却成了基金相关APP的高频用户,在“怕错过大涨”与“怕浮盈消失”的拉扯中焦虑不堪。

  而对于机构而言,主动权益类产品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应对赎回压力。在一位渠道人士看来,应当尊重客户赎回的决定,“该走就让大家走”。如今行业更应跳出“单纯控赎回”的思维定式,转而聚焦客户需求的核心痛点。

  这场由行情回暖引发的赎回困局,正成为A股新一轮上涨中最真实的投资者群像。

  从“躺平”到“纠结”

  “基金刚涨1%,赎回的念头已在脑海里转了100圈。”小胡告诉第一财经。他手中的基金产品此前已被套两年多,其间他逐渐接受了“长期被套”的现实,甚至一度不再关注净值波动。而近期市场接连上涨,不仅让他解套,还收获了1%的浮盈,这份久违的盈利反而让他陷入更深的纠结。

  回顾此前亏损的日子,小胡形容自己几乎“躺平”:基金相关APP被他埋在手机文件夹最深处,十天半个月未必会点开一次。那时心态的“稳”,更像是一种被动的妥协:“都跌成这样了,‘割肉’也没意思,放着吧。”在他看来,当亏损超出心理预期,反而失去了操作的勇气,索性用“长期投资”的说法自我安慰。

  进入8月,随着上证指数突破十年高点,带动大量权益基金净值大幅攀升。Wind数据显示,自去年9月24日至今年8月19日,在已有数据的4376只主动权益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灵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基金;仅计算初始基金,下同)中,仅有4只产品未实现正收益,区间收益率超过50%的产品有1450只,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在这之中,166只产品区间业绩实现翻倍,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两年定开、汇添富北交所创新精选两年定开A、永赢先进制造智选A等同期回报超过200%。

  小胡持有的基金也在这波行情中水涨船高。“当时打开账户看到持仓收益率变成红色,心跳一下子加快了,第一反应就是:要不要赶紧卖了?万一明天又跌回去呢?”他对着屏幕反复思量,还不断在各种基金讨论平台寻找和自己有类似情况的投资者,试图找到决策依据。

  在那之后,他手机里基金相关APP的打开频率明显提升,连午休时都忍不住刷几次产品净值,每晚睡前必看最终收益情况,其间时不时还要看看市场各种分析推送信息,网络“同伴”的操作分享……他自嘲称“比上班还忙”。

  这种“坐立难安”背后,是过去几年亏损带来的心理阴影。“去年也有机会回血的,但当时贪心了,结果又被套了。”在小胡看来,那种“得而复失”的痛感,比一直亏损更磨人。更让他纠结的是,“找同伴”成了新的干扰项:有人说“现在赎回就是错过”,有人晒出“赎回后落袋为安”的截图,还有人争论“这轮反弹能到多少点”,众说纷纭之下,抉择越发艰难。

  市场数据印证了他的纠结并非个例。在8月15日至19日的三个交易日内,有1197只主动权益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灵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基金;仅计算初始基金,下同)创历史净值新高。

  相较于去年“9·24”行情启动前,当前不少基金净值已回到面值以上,甚至迈入更高净值区间。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月23日,复权单位净值数据(即考虑分红再投资后调整计算的单位净值)跌破1元的产品多达2325只,占比超过一半;而今年8月19日时,“毛基”(净值低于1元的基金)数量已降至1031只,近1300只基金净值重返1元以上,还有16只产品甚至迈入“2元”时代。

  “怕错过又怕失去”

  小胡的心态,正是当前A股市场持续回暖背景下众多基民的真实写照。另一位投资者晓晓直言:跌的时候,亏损是既定事实,只需承受;可涨起来时,每一分浮盈都像悬在头顶的玻璃,既怕它碎了,又怕自己没抓住。

  “赎了,怕错过后面的大涨;不赎,又怕这好不容易来的浮盈转瞬即逝。”晓晓表示,这种“怕错过又怕失去”的挣扎让人太过焦虑,因此他选择了把回本的产品清仓卖出,即使涨了也不后悔。在他看来,当行情真的回暖时,自己的第一反应不是兴奋,而是怀疑“这次是真的吗?”

  针对“回本即焦虑”的心态,招商基金市场支持与管理部首席财富顾问邓和权对第一财经表示,刚回本或者接近回本的投资者经常会发生赎回行为。这类投资者处于情绪的临界点:一方面,他们在过去长时间里承受了账面亏损,如今回本总算带来一些宽慰;另一方面,又强烈担心重蹈覆辙——害怕市场再度回落将收益化为乌有。这种“心理反转”往往导致赎回冲动明显增加。

  “这一现象的背后主要体现了损失厌恶、锚定效应、短期主义等三大行为金融学问题。”邓和权分析称,投资者对损失的痛苦是对等收益喜悦的两倍,当亏损变为0时,他们倾向于“锁定安全感”;同时,买入成本价被视为心理上的盈亏分界线,即便长期投资逻辑未变,触及成本价也会触发赎回冲动。

  站在当下时点,不同类型投资者如何理性决策?邓和权建议称,对于已回本且盈利者,可以结合资金用途做出决定。若近期有资金支出需求,可部分落袋为安;若投资目标长期且持仓标的基本面良好,可继续持有或动态调仓,以提高组合韧性。

  对于已回本但盈利微薄的投资者,“此时宜评估估值水平与行业趋势。”邓和权认为,若所持资产或者相关行业已接近历史估值高位,适度降低仓位或转向低波动资产是理性选择。反之,如果评估市场和行业仍然定价合理,则可以继续持有。

  “客户该走就走”

  事实上,这样的心态也传递到基金公司和相关渠道。一位来自以权益见长的基金公司的市场部人士向第一财经透露,近期市场热度攀升带动了不少基金的赎回需求,从整体资金流向看,“赎回份额多、认购人数增”的结构性特征越发明显。

  该人士表示,部分规模较大的权益基金面临一定赎回压力,部分投资者选择“落袋为安”;同时,新入场的资金更倾向于通过分散配置降低风险,而非集中押注单一产品,“买的人数变多了,但平均每笔认购的金额并不高”。

  第一财经从多家机构处了解到,尽管近期市场热度明显攀升,但传递到基金公司的产品销售等各个业务环节上,情况还是有所分化。一位中大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市场并未完全回暖,由于部分产品刚触及回本点,公司权益产品的赎回量相对较多。

  但也有公募机构人士回应称:从线上平台数据观察,尽管部分产品面临赎回压力,但多数权益类产品的线上申购规模持续高于赎回规模,资金呈现“进多出少”的净流入特征,整体规模仍保持着稳步扩张的节奏。

  “主动权益类基金净值回升,出现一定量赎回也是正常的,这主要是因为前几年市场下跌、净值下挫,影响了投资者对主动权益产品的信心。”华南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说,按照过往经验来看,如果市场持续上涨,后续大概率还会有增量资金入场。

  一位基金渠道人士则分析称,随着市场逐步回暖,主动权益类产品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应对赎回压力。“随着此前亏损的基金逐步回本,投资者选择落袋为安的心态完全可以理解”。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当下行业的核心思路已非单纯“控赎回”,而是转向思考如何为客户提供适配的新产品方案。

  在该人士看来,应当尊重客户赎回的决定,“该走就应让大家走”,但如果客户仍有配置意愿,管理人有责任思考: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有没有真正适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可供承接?“我们不能只盯着控制赎回,也不能盲目推新产品,更重要的是提供与当下市场阶段相匹配、真正符合客户利益的产品方案。”

  “过去我们可能更关注‘如何不让客户走’,现在更要思考‘如何让留下的客户获得更好的服务’。”该人士表示,市场回暖时,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与资金使用计划可能发生变化,如部分客户可能因急用钱选择退出,部分客户则可能希望将浮盈转化为更长期的投资;还有部分客户虽回本但信心仍脆弱,需要更稳健的产品来巩固收益。

  他告诉第一财经,真正的破局点在于,基金公司与代销渠道之间要加强沟通合作,及时触达客户,并基于客户当前的投资阶段、风险承受能力及市场环境,提供定制化的产品解决方案,例如低波稳健型产品、行业轮动型产品或定投策略产品,从而实现“客户留存”与“资产增值”的双赢。

  (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推荐
热门排行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公司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康富路32号101房
客服电话:13326565461
电子邮箱:30376048757@qq.com

Powered by 广州丁冬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aiwsw.com Inc.( 粤ICP备2024347580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