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8月26日讯市场回暖,绩优基金频频出现,“二次首发”蔚然成风。 知名基金经理盛丰衍管理西部利得央企优选基金在交通银行“二次首发”引发关注,不仅盛丰衍,近期包括孙蒙的华夏智胜优选混合、肖世源管理的圆信永丰医药健康混合等多只绩优产品纷纷开启“二次首发”。 “二次首发”,顾名思义,就是再以首发的名义销售。有公募基金人士表示,“二次首发”和持营略有不同: 一是,和持营是基金公司日常行为不同,“二次首发”与渠道配合密切,“二次首发”和基金IPO类似,由银行排档,一般是一周左右,进行密集销售; 二是激励手段不同,“二次首发”会有更好的激励政策。 此外,和持营不同,基金公司的参与也更为积极。基金经理可能会配合渠道,进行多达二十多场的高频率路演,而销售人员则会和首发一样跑网点,对重点合作分支行网点进行全面覆盖,进行宣导。 财联社记者获悉,当前招商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都有或已经实施“二次首发”计划。也有银行表示,相比“二次首发”,其更愿意与绩优基金经理合作,进行产品定制新发。 从“二次首发”的目的来看,绩优基金在银行渠道销量较好的情况下,银行会主动主导“二次首发”,也有一部分基金基于“保壳”的需求,基金公司希望在渠道展开“二次首发”。 盛丰衍、孙蒙等知名基金经理产品“二次首发” 财联社记者获悉,盛丰衍管理的西部利得央企优选股票在交通银行进行“二次首发”,并于近期结束。 和持营不同,“二次首发”是基金的主销渠道在基金首发合作的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的业绩观察,选取业绩优异,符合投资者需求的基金产品作为重点营销的一种模式。 与新发相比,二次首发更多基于产品业绩优秀,双方的合作基础更良好,业务流程更顺畅,代销渠道对二次首发产品从“出生”起,就具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有相当的客群储备,有利于开展营销。 尽管如此,从西部利得央企优选股票“二次首发”项目启动前,盛丰衍已经陆续开展十多场交行内部调研,深度解析产品策略、市场观点和运作方式等,提升产品认知度。 对于“二次首发”的原因,西部利得基金表示,自去年9.24以来,权益市场回暖,增量资金持续流入。公司抓住时间窗口,推进西部利得央企优选基金入选交行二次首发重点产品。之所以选这只产品也是经过考虑的,“央企”是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具有强大的运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伴随“央企市值管理考核”全面推开,央企板块值得中长期持续关注。 西部利得央企优选成立于2024年12月,成立以来回报率为22.34%。日前,盛丰衍公开晒实盘,其中,他持有金额最多的也是这只产品,自购30万,截至8月25日,持有收益率为8.79%。 ![]() 今年7月以来伴随市场的整体持续上涨,许多公募基金业绩表现优异,吸引了很多客户自发申购基金,同时带动绩优基金的销售。基金公司与银行渠道抓紧了一波“二次首发”。 除了盛丰衍,8月初,孙蒙管理的华夏智胜优选混合发起式、肖世源管理的圆信永丰医药健康混合分别在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进行了“二次首发”。这两只产品同样是绩优基金,孙蒙是华夏基金的知名量化基金经理,他管理的华夏智胜优选混合发起式成立于2024年8月6日,成立以来回报率达到55.43%;而肖世源管理的圆信永丰医药健康混合更是受益于今年创新药行情,截至8月25日,近一年回报率已经翻倍,达108.82%。 “与银行的沟通是持续的,基金公司每个月都会给银行报产品,银行根据产品表现等方面因素判断择优确定。”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二次首发”会陷入追求短期规模老路吗? 值得注意的是,每当市场走强时,公募基金行业往往容易陷入“重规模、轻质量”的短期狂欢,追逐规模的快速扩张,注重热门的新产品,吹捧所谓“明星”基金经理等。面对火热行情,如何平衡好公司规模与公司、行业高质量发展?这是所有基金公司都要作出的抉择。 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面对牛市,不论是从投资者配置需求,还是公司发展的目标,都不可能不作为,但是从长远和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基金公司要规模,更需要保持冷静和战略定力。 西部利得基金表示,从持营的角度出发,不仅可以提高投资者体验,也能优化募资生态,降低行业资源浪费,这是监管导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从“规模导向”转向“投资者利益导向”,构建“产品-投研-服务-人才”的良性循环,因此在销售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主动强化渠道沟通,传递正确的投资理念,放弃“趁热打铁”的规模冲动,转向“精耕细作”的价值创造。 其次,保持理性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对于风险偏好低的客户,在风险承受能力匹配的前提下,不应主推高波动的权益类产品;可以引导其关注固收+、低波动策略等产品。 最后,引导长期投资,推广定投和持有期模式,市场热度高时,一次性投入的风险可能较大,应合理推广定投理念,将其作为平摊成本、淡化择时、培养长期投资习惯。 |
昨天 23:55
昨天 23:55
昨天 23:25
昨天 23:25
昨天 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