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技术飞跃与法规完善共同驱动的智能驾驶普及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汽车产业。 今年8月中旬,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公开透露,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V14版本将于6周后正式发布。据介绍,新一代FSD模型的参数量大幅扩张约10倍,并在视频压缩损耗方面实现显著优化,标志着其感知与决策系统迈向更高层级。尤为重要的是,与此前版本相比,新一代的高性能智能驾驶系统尤其强化了对功能安全与预期功能安全(SOTIF)的纵深设计,这也体现出行业正从“性能优先”逐步转向“安全与性能并重”的发展新阶段。 同样在今年8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被业内普遍视为“史上最严”的智能网联汽车监管政策。该通知明确要求车企建立车辆自动驾驶数据记录、安全评估与系统认证体系,并强化了对智能驾驶产品上路前的安全验证与责任界定。法规的出台不仅推动行业从无序创新迈向规范发展,也进一步抬升了安全技术壁垒,促使资源向具备完备安全保障与优势技术能力的企业集中。 笔者认为,以高性能、高安全为特征的新“智驾平权”时代正在到来。特斯拉将通过新一代FSD为全球智能驾驶技术树立新标杆,而国内法规的持续完善也清晰体现出对行车安全与数据合规的高度重视。在技术迭代与政策规范的双轮驱动之下,智能驾驶行业正逐步从高端选配走向大众化标配,整个产业链有望迎来规模化放量与结构升级的历史性机遇。 而在这一进程中,德赛西威等作为国内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与系统方案龙头厂商,势必有望凭借全栈自研能力、功能安全体系及涵盖感知、决策、域控的完整产品矩阵,持续获得更多主流车企的定点与合作深化。预计后续在行业需求扩容与技术门槛提升的背景下,头部企业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成为高性能智驾平权趋势下的关键受益者。 新一代智驾迎来参数量与架构跃迁 德赛西威之锚:研发驱动与全栈自研技术生态 据了解,特斯拉推出的FSD是一套高阶自动驾驶系统,该系统被视为特斯拉现有Autopilot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重要升级,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数据、软件与硬件,旨在实现车辆在极少人为干预下完成导航与操控任务。 目前,FSD已能够依托端到端神经网络模型,通过车辆摄像头与传感器实时感知周围环境。如马斯克所言,新一代FSD V14具备“约10倍参数量”,意味着模型复杂度、训练数据量与泛化能力将实现阶跃式提升,为其在高复杂场景下的决策可靠性提供重要支撑。 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特斯拉通过FSD V14再次定义了高性能智能驾驶的技术标杆,其背后反映的是整个行业对感知精度、算力规模与算法泛化能力的更高追求。随着智能驾驶从辅助迈向高阶自治,系统对技术能力的要求正呈指数级提升,尤其在大算力芯片适配、AI大模型训练与部署、多传感器融合感知、车规级功能安全以及协同决策等核心环节,已成为衡量企业能否跻身第一梯队的关键标尺。 同时民生证券在研究报告中也指出,智能驾驶能力逐渐成为车企塑造品牌溢价、赢得用户选择、抢占市场份额的战场,其技术深度、迭代速度和落地规模将深刻影响未来竞争格局的形成,决定车企在“软件定义汽车”的赛场中以何种方式持续构建护城河,也影响着商业模式能否稳步落地成为新经济形式。 在这一背景下,如德赛西威等已构建全栈技术能力与量产落地优势的企业,将更具底气应对行业的技术升级与规模化交付挑战。 据了解,作为我国智能驾驶领域的领跑者,德赛西威的智能驾驶产品范围涵盖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传感器及核心算法,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大算力芯片平台、AI大模型算法、多传感器深度融合及V2X车路协同等诸多关键技术。目前在智能驾驶领域,德赛西威已推出OneBox(采用高通8255+8650组合)与OneChip(搭载高通8775实现舱驾融合/8797实现多域融合)两大跨域融合方案。除有效优化BOM成本之外,其8797中央计算平台支持全场景辅助驾驶和主流大模型部署,显著提升AI智能化功能的实现效率。 而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期间,德赛西威的研发费用分别达到16.63亿元、19.82亿元和22.56亿元;截至2024年末,德赛西威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为8%左右,研发人员占比达50%左右。可以看到通过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德赛西威已掌握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全栈自研能力,人工智能技术在车载领域的研发与应用处于行业前列,并在自动驾驶算法、车载光学、车载网络通信、功能安全与网络安全、OTA等关键技术领域构建起领先优势。 此外今年4月,德赛西威还首次发布全栈自研辅助驾驶解决方案,涵盖硬件平台、核心算法与系统集成,可覆盖从高端性能到普惠应用的多样化场景需求。在智能驾驶全栈解决方案的关键组成部分――传感器与T-Box领域,德赛西威近年来推出新一代高性能CRD03P角雷达,并积极布局FRD02级联成像雷达、FRD03前向毫米波雷达、CRD03E角雷达等系列产品,逐步构建起完整的环境感知系统解决方案,为高阶智能驾驶的规模化落地提供坚实支撑。 笔者认为,“智驾平权”的核心逻辑在于,随着技术进步与供应链成熟带来的成本持续下探,使得主机厂能够在更亲民价格的车型中也部署高性能智能驾驶系统,进而通过大规模车辆上路形成数据闭环,反哺系统迭代与体验优化。在这一趋势下,智能驾驶将从高端差异化卖点加速向普及型配置转变;对车企而言,智驾能力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竞争要素――率先落地的企业将获取用户与数据优势,而行动缓慢者则面临市场份额被侵蚀的风险。因此,普及已非选择,而是必然。然而,能否顺利实现技术落地,取决于是否具备全栈自研、跨域集成、大规模量产与持续迭代的关键能力。这也使得如德赛西威一类已卡位技术、安全与生态合作优势的企业,有望在“平权”浪潮中持续受益,成为推动行业普惠进程的中坚力量。 史上最严新规落地,智驾安全成最高准绳 在新一代FSD系统中,特斯拉明确将安全性提升作为核心聚焦点,这正巧与我国法律法规对智能驾驶安全性能提出的高标准高度契合,充分表明安全性仍是当前智能驾驶技术演进中最关键的议题。 根据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监管部门此次对智能驾驶功能的安全性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其中包括强制警示与接管机制:车企必须开发并启用以安全为核心的驾驶员监测系统(DMS),一旦系统检测到驾驶员出现脱手、闭眼、睡眠或其他脱离动态驾驶任务的行为,必须立即启动多层次、强干预的预警乃至控制措施。 通知还明确,市场监管总局将对DMS系统的监测、警示与处置能力开展专项调查,并将其纳入缺陷分析与召回管理范围。对于因安全提示不完善、网络与数据存在安全隐患等引发的风险,将直接启动缺陷调查,督促甚至强制企业实施产品召回。 有行业人士分析表示,新规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严格要求将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车企需投入更多资源研发高可靠性、快速响应的DMS系统及多层次处置机制,显著推高智能驾驶系统的研发与合规成本。另一方面,技术积累薄弱、安全投入有限的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政策合规压力,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行业或迎来新一轮洗牌。综合来看,此项被誉为“史上最严”的智能驾驶新规落地,标志着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式告别追求“功能炫技”和“速度优先”的野蛮生长期,迈入“安全至上、规范发展”的新阶段,这也将成为智能驾驶真正走向成熟、实现普惠的重要里程碑。 对此,德赛西威管理层在近期投资者调研活动中也表示,对新法规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德赛西威高度认同,公司认为此举将推动行业实现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智能化发展。法规核心目标包括:第一,教育用户正确理解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不得将生命安全完全交由系统;第二,要求车企杜绝误导性宣传,规范市场营销行为;第三,大幅提升辅助驾驶系统的安全可靠性,特别是对复杂特殊场景的处理能力,推动系统从“可用”向“安全好用”演进。这一变化对感知、算力和算法提出更高要求,而德赛西威作为最早参与智能驾驶相关国标制定的企业之一,已派出资深专家深度参与标准建设,积极贡献行业实践与建议,公司支持通过更严格的标准保障用户安全。 同时面对新规,德赛西威也已做好充分技术与产品准备。据了解目前该公司已具备完整的安全体系架构,包括功能安全(ISO 26262)、预期功能安全(SOTIF)和网络安全(ISO/SAE 21434)认证与实施能力。同时,针对高速NOA场景,公司通过自研的4D毫米波雷达与视觉融合方案,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系统履行新规能力。另外,公司更具性价比的方案已经在多个客户开始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更高算力的方案从今年Q2也开始进入量产阶段。预计未来随着法规合规要求持续推进,德赛西威凭借体系化安全能力,有望进一步扩大在智能驾驶供应链中的优势地位。 首轮平权已验证规模效应 新一轮驱动下高价值产品需求持续提升 智驾平权对于整个智能驾驶供应链来说,无疑是一场深刻的产业重塑。 2025年初,随着比亚迪首次推出“智驾平权”战略,智能驾驶领域的竞争格局迎来重要变革。据了解,在该战略推动下,比亚迪凭借自研技术突破与“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成功将L2+级智能驾驶系统的单车成本控制在5000元以内,并率先实现在10万元以上车型全系标配,甚至下探至7万元级别车型。据统计,截至2025年6月末,搭载“天神之眼”的比亚迪车型累计销量已突破120万辆,并积累了海量真实路况数据(截至2025年初,智驾系统行驶总里程已超过37亿公里)。 从实施成果来看,比亚迪通过规模效应与供应链成本控制,实现了高性能智驾系统以更低价格交付,显著推动了智能驾驶功能的普及。同时,随着更多主流车企纷纷跟进智能化配置下放,“智驾平权”战略不仅提升了市场对智能驾驶技术的接受度,也为整个产业链带来结构性增长机会。 据此,德赛西威作为行业头部供应商,已在这一进程中率先受益。根据公司最新发布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今年上半年德赛西威实现营业收入146.44亿元,同比增长25.25%;实现归母净利润12.23亿元,同比增长45.82%。同期该公司获取的新项目订单年化销售额突破180亿元,其中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业务持续增长,高价值量、高技术含量产品占比不断提升。目前,在辅助驾驶域控制器领域,德赛西威持续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产品矩阵覆盖从轻量级辅助驾驶到高性能计算平台,以及舱驾一体融合方案,全面适配不同级别车型的需求。其多款旗舰级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已实现规模化量产,为小米汽车、理想汽车、长城汽车、广汽埃安、吉利汽车等众多知名车企配套供货。同时,其智能座舱业务也拓展至吉利、奇瑞、广汽丰田、广汽本田、上汽大众等客户,并在比亚迪多款智驾车型中承担重要供应角色。 由此可见,比亚迪推动的首轮“智驾平权”已为产业链带来显著的量产订单与业绩弹性,这一点在德赛西威的业绩与订单增长中得以充分体现。而当前以高标准安全为导向的新一轮高性能智驾平权,其行业冲击力将更为深远:它不仅要求系统具备更强的感知与决策能力,更通过法规合规性大幅提升行业门槛,所带来的市场需求与技术升级将形成波浪式、迭代式的推进态势。在这一背景下,“平权”不再是性能的简单下放,而是让更广泛用户平等享受到既先进又安全可靠的高阶智能驾驶体验。因此,智驾供应链的整体需求空间有望持续扩展,德赛西威等已具备核心技术、大规模交付能力和完备安全体系的头部企业,或将进入新一轮量价齐升的增长通道。 (责任编辑:董萍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