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湖北、河南、新疆等地2025年产春玉米已大量上市,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夏播玉米及东北地区春播玉米集中收获期临近,国内玉米市场将进入新陈交替阶段。当前,新陈玉米价格如何对接,特别是2025年玉米的产量、质量,以及未来玉米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价格走势成为市场关心的问题。 近日,记者对河南、新疆、东北等地玉米市场进行了调研。从调研的情况看,2025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稳中有增,但南北产区玉米长势差别较大;需求总量增长较快,供需缺口依然存在,进口玉米及替代品数量有所下降;玉米市场运行平稳,主流价格形成尚需时日。 种植面积稳中有增 根据农业农村部及各地农业部门公布的相关数据,结合记者在河南、新疆等玉米产区的实地调研情况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呈现稳中有增的发展态势,2025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出现明显增长。 “目前,河南正在大面积推广玉米优良品种和密植技术,不仅玉米种植面积逐年递增,而且玉米单产增长速度较快,这一方面有利于农民稳收增收,另一方面能有效提升玉米市场供应量。”河南滑县玉米贸易商范银豹告诉记者,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等地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一直较高,主要原因是种植玉米省心省力,且玉米的市场价格得到了当地农民的认可。同时,得益于政策的支持,新疆和东北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呈持续增长态势。新疆地区农民种植一亩玉米可获得相关补贴数百元。近年来,东北地区农民种植玉米获得的各类补贴虽然不如种植大豆,但相较于其他农作物,玉米的种植成本较低。 黑龙江五大连池市盈峰粮食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柴印峰告诉记者,从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20年至2024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累计增长8.4%,产量累计增长13.1%,尤其是2021年之后,玉米总产量稳定增长。柴印峰认为,玉米供应增长趋势良好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支持玉米等粮食生产;二是农民种植玉米具有“生产效益好+种植便利性”双重优势,比如玉米田间管理简便,玉米的市场流通性强,不存在“卖粮难”问题,且东北地区大豆和玉米的比价持续走低,农民种植玉米的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的变化还呈现出较强的区域分化特征。其中,东北产区种植面积较稳定,单产水平较高;新疆和西南产区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种植面积增幅明显,其中新疆地区生产的玉米不仅可以满足自身需求,而且已经开始大量供应甘肃、四川和贵州地区;河南、湖北、安徽、河北、山东等地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较高,夏播玉米种植面积增幅较大,预计可供外运的商品玉米数量有所提高。 南北玉米长势分化 “预计2025年玉米减产幅度很大,河南泌阳县多地种植玉米的农民估计连成本都收不回来。”河南泌阳县玉米贸易商赵岩告诉记者,当地农田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由于2025年新季玉米生长期遇到了持续干旱天气,玉米的生长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预计很多玉米田减产幅度在30%以上。 河南省气象部门的相关数据和信息显示,2025年河南等地夏播玉米种植和生长期,不少产区出现了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据了解,今年7月至8月初,黄淮地区持续高温少雨,土壤缺墒严重,特别是河南南部和东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山东南部等地降水量同比偏少,玉米的种植、出苗和生长均受到明显影响,不但种植时间延后,而且大概率导致玉米单产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 记者在河南东部、南部产区调研时发现,持续的干旱天气的确对玉米生长造成了影响,当前河南正阳县、桐柏县、泌阳县等地玉米大部分呈现枯黄状态,春玉米受到的影响较小,收成尚可,夏播玉米产量不乐观。 柴印峰告诉记者,2025年玉米春播时,东北部分地区出现了持续低温多雨天气,导致春玉米种植时间延后5~15天,因此生长前期玉米株高比去年同期偏低。不过,之后东北地区气温有所回升且长期保持良好,玉米长势逐渐好转。玉米生长进入中后期,东北地区天气条件整体较好,土壤墒情适宜玉米生长。目前,东北地区玉米长势较好,预计单产与总产量和去年持平或比去年略增。 “2025年新疆玉米单产与总产量表现较为乐观。”新疆乌苏市玉米种植大户谢长进告诉记者,近年来新疆对土地、水资源进行了综合整治,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粮食作物种植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当地玉米、小麦单产与总产量联袂走高。从新疆产区的玉米长势看,绝大部分地区天气条件适宜,玉米长势良好,预计总产量高于2024年。 饲用消费较为强劲 陕西西安市玉米贸易商胡银滨告诉记者,2000年以来,我国玉米消费出现了跨越式增长。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等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玉米总需求量从2000年的1.14亿吨增长到2024年的2.9亿吨以上,年均增速为4.2%。2025年,预计我国玉米消费量仍呈现增长态势,其中饲用玉米消费是核心。 “我国玉米消费以饲用和工业消费为主,占比分别为60%和30%左右,食用、种用消费及损耗占比仅在10%左右,消费结构相对稳定。”胡银滨表示,2025年我国玉米饲用消费量出现显著增长。从生猪市场的情况看,当前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保持在4050万头左右,生猪存栏量在42450万头左右,整体产能略偏高且保持稳定,对玉米饲用需求的拉动较为明显。同时,当前我国蛋鸡、肉鸡和肉牛等存栏量较大,尤其是随着国内牛肉价格的大幅回升,肉牛存栏量增长较快,对玉米需求的支撑较强。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玉米进口商刘健告诉记者,2025年国产玉米需求保持稳定,与我国进口玉米及替代品数量持续下降有较大关系。来自海关等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2025年我国进口玉米、高粱、大麦等品种的数量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为国产玉米腾出了较大的需求空间。此外,当前我国相关机构已在数个小麦主产区启动了2025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使国内小麦价格整体抬升,导致小麦替代玉米的数量逐渐下滑,为玉米需求持续增加创造了有利条件。 胡银滨告诉记者,当前国内玉米工业消费需求表现较弱,主要原因是玉米淀粉加工利润空间较小,同时白酒等下游产品销量下滑也不利于玉米工业需求的增长。此外,玉米酒精加工产业亦表现不佳。 价格运行规律有变 “2024年全年及2025年上半年,我们公司在玉米贸易方面基本没有挣到钱,传统的”大量收购、囤粮待涨“经营模式已经落伍了。”河南省诚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华松表示,近年来,国内玉米市场整体运行较为平稳,在国产小麦等品种替代较为明显的时间段,玉米价格出现了不小的跌幅。值得关注的是,在新季玉米收获上市和市场收购结束后,玉米市场价格的运行轨迹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的“一路上涨”经常被“高开低走”替代,小商贩、中小型贸易商和仓储企业等的获利空间越来越小,很多经营思路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贸易商面临“抓瞎”的局面。 河南濮阳市玉米经销商赵文伟表示,当前饲料加工、玉米深加工及养殖企业采购玉米原料时,会与大型贸易商、进口商及仓储企业紧密合作,市场价格较为透明,再加上玉米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的广泛应用,玉米产业企业的经营思路、投资策略可谓千差万别,产业企业获取利润的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 “东北地区2025年产玉米已经零星上市,各地的开秤价高低不一,水分含量为30%的毛粮的主流价格在0.85元/斤左右,比较符合市场预期。”柴印峰告诉记者,从新陈玉米价格对接情况看,两者价格差较小。目前,东北地区陈玉米数量有限,北方港口陈玉米收购价在1.12元/斤左右。 记者在河南周口、驻马店、南阳等地调研发现,当地2025年种植的春玉米基本收获完毕,多数已收获的春玉米处在自然晾晒阶段,上市数量十分有限。值得关注的是,进入9月份,不少地方出现了降雨,令春玉米的集中上市时间延后。从市场价格表现看,多地开秤价在1.15~1.2元/斤。 “新疆新季玉米的价格表现不是很理想,乌苏市等地玉米深加工企业的挂牌收购价经常下调,让人无所适从。”新疆新和县玉米种植户王磊表示,新疆2025年产玉米质量较好、价格较低,具有一定的外运优势。 综上,从当前国内玉米市场的运行态势看,全国玉米市场价格呈现“北强南弱、产区分化”的格局。目前,新季玉米陆续上市与陈粮去库存压力并存,整体市场需求不温不火,预计在大量新季玉米集中上市时,才会真正形成主流价格。 仍需关注产区天气 2025年9月中下旬,国内玉米市场将进入新陈交替的关键窗口期,届时供需两端的多重变量将以“交织叠加”的形式来塑造玉米市场格局,而这些变量的相互作用,将使市场的复杂性与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凸显。 柴印峰认为,玉米种植面积稳中有增虽然为供应增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各产区玉米长势严重分化对新季玉米总产量的影响大概率超预期。东北、新疆产区玉米的良好长势能否转化为实际产量的增加,仍需经受收割期可能出现的早霜、倒伏等天气风险的考验。黄淮部分产区夏播玉米因旱情导致的减产情况,还需等待大规模收割后通过测产核实。局部供需失衡是否会引发区域性价格波动,仍需要时间的验证。值得注意的是,夏播玉米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干旱天气,如果收获期河南等地再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很有可能放大当地玉米减产的市场效应。 杨华松认为,玉米饲用消费虽然受到养殖业的支撑保持强劲,但生猪价格若出现阶段性下跌,可能促使部分养殖户缩减产能,进而削弱玉米的饲用需求。玉米工业消费的疲弱态势是否出现改善,既取决于玉米淀粉、酒精等下游产品市场需求的回暖节奏,又受原材料价格与产品售价之间利润空间变化的制约,短期难以看到明确的拐点。 胡银滨表示,整体看,国内玉米市场的平稳运行并非“确定性趋势”,而是多变量博弈下的阶段性平衡。后续随着新季玉米上市量的增加,以及各类数据的逐步核实,市场价格或面临更多波动,主流价格的形成,仍需经历供需两端多重不确定性的持续“检验”。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