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黄鑫磊 每经编辑|张海妮 9月17日,在“2025世界储能大会”期间,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接受包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与能源转型的核心支撑,发展前景值得期待,但行业需正视内卷、安全等多重挑战,走健康、稳健的发展道路。 李俊峰指出,储能在能源转型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不可或缺。但当前储能行业仍存在诸多短板,如安全事故风险、环境污染隐患不容忽视;全球供应链安全、原材料回收利用体系尚不完善;技术标准与质量控制体系也亟待健全。 “内卷是储能行业必须破解的难题。”李俊峰表示,国内企业经历了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的阶段,过去长期追求降本增效,如今亟须转向提质增效。他直言,当前行业出现的“增产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现象必须得到遏制,国家已下了很大决心来解决内卷问题。 谈及媒体关切的“储能出海”问题,李俊峰表示应以“储能国际化”来替代,因为我国储能生产制造集中度过高,占全球产量的70%~80%,他认为这种分布不够均衡,储能行业应该加快国际化步伐。 对于行业热议的长时储能,李俊峰称,当前电力系统仍可通过煤电、天然气发电、水电、核电等调节供需,暂不需要长时储能,只有当新能源发电占比提升到60%以上,才会需要长时储能。“现阶段的重点应该放在提升储能时长、降低成本与提高可靠性上。” 在区域能源发展层面,李俊峰表示,国内各地虽具备风、光、核能、化石能源等多元资源,具备功能互补的基础,但目前尚无现成的能源转型模板。地方能源发展必须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推动风、光、生物质能、化石能源及核能的协同发展,实现多能互补与综合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