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是推动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引导多元应用,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的能源消费转型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发展”。 交通是氢能作为能源属性应用的先导领域,我国在“十四五”时期通过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氢进万家等示范工程,已经初步完成氢能交通领域的技术攻关和产业链建设,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基础。预计“十五五”期间,在政策与市场合力驱动下,氢能交通有望实现商业化、规模化发展,为能源消费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一、基础与现状:政策引领下的“从0到1”突破 我国氢能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具备发展氢能交通的良好资源和基础。在本世纪初,国家“863”计划部署了燃料电池汽车相关技术研发。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将氢燃料电池列入主要技术路线之一。2021年,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五部委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工程,支持京津冀、上海、广东、河南、河北等五个示范城市群开展示范应用,中央财政给予“以奖代补”支持。2021年,山东省加快推进“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进一步探索了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在热电联产、港口叉车、游艇船舶、家庭用能等场景的应用。2022年3月,我国发布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提出了推进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的战略部署。2024年11月,我国首部能源法将氢能纳入能源体系。目前,已有30多个省市发布了氢能规划和相关政策,各地发展积极性较高。 在政策支持下,我国以燃料电池汽车为先导,“以点带面”推动氢能交通实现了较快发展。一是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5年7月,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达到3万辆,较示范启动前增长3倍多,在干线、冷链等优势场景已经形成小规模商业化应用。二是自主可控产业链基本形成。我国氢能产业链企业超过2000家,核心零部件企业超过300家,电堆、膜电极、双极板、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系统等国产化率从不到10%提升到超过85%。三是氢能供给体系持续完善。我国建成加氢站数量从2020年不到120座增长到2025年超过560座,初步建成覆盖制储运加各环节的车用氢能供给体系。 二、趋势与挑战:“从1到10”阶段的机遇与瓶颈 随着燃料电池汽车逐步迈向规模化应用,“十五五”氢能交通正迎来优势场景聚焦、应用领域扩容、上下游协同联动的发展新趋势。 一是车辆应用正在向优势场景聚焦。经过4年左右示范探索,氢能在汽车领域的优势应用场景已经基本明确,中汽中心发布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在京津冀、广东、河南等重点地区,燃料电池汽车在干线运输、城际重载、冷链物流等场景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上述优势场景预计成为“十五五”期间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规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二是氢能交通应用从车端向多领域快速延伸。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带动了我国燃料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驱动氢能向轨道交通、船舶、特种装备等其他交通领域拓展。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投运燃料电池轨道机车约20列,燃料电池船舶约6艘,叉车约500台,两轮车约10000辆,矿卡、无人机等其他领域也已经进入试点验证阶段,覆盖海陆空的多元氢能交通场景矩阵初步成型,预计在“十五五”期间进入示范应用期。 三是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效应显著增强。交通终端应用牵引作用的持续释放,正在推动氢能产业形成“示范应用―供给体系建设―规模化应用”的良性循环。上游可再生能源制氢加速布局,根据氢能联盟统计数据,截至8月底我国已建成运营可再生氢项目超过100个,项目产能达到25.6万吨/年,其中交通领域应用占比达到18.8%,成为仅次于合成氨的第二大绿氢应用领域。预计在“十五五”期间,从上游制氢到下游用氢的氢能交通产业链协同生态将逐步完善。 但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清醒认识到,当前产业仍面临“成本高、规模小、技术不成熟”三重挑战。在供给端,我国跨区域氢能供给体系尚不完善,输氢管道等大规模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缓慢,导致氢气终端成本仍居高不下,多数地区车用氢能终端售价仍在30元/kg以上,氢能交通在用能成本方面仍然不具备竞争力。在应用端,目前氢气作为能源属性应用终端主要集中在车端,下游产业氢能消纳能力不足,轨道交通、船舶、矿卡等大规模用氢场景缺乏政策支持,推广应用进度较慢,既无法充分消纳现有的燃料电池装备产能,也难以对上游制氢产业形成持续有效的拉动。在产业端,我国在氢燃料电池等氢能关键技术方面已初步完成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但长距离储运、液氢、固态储氢等技术尚未成熟,先进技术产品还缺乏长期稳定的实践验证,与传统燃油装备或电动装备相比,氢能交通装备可靠性、耐久性还有待验证。 三、“十五五”氢能交通发展政策建议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氢能交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过渡期,建议国家层面进一步坚定发展战略、创新支持方式,通过系统性政策设计,推动氢能交通实现“从1到10”的跨越,加快实现规模化发展。 一是锚定战略定位,强化顶层统筹。建议准确把握氢能助力交通领域深度脱碳、培育新质生产力两方面的重要战略作用,通过推动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重点解决柴油重卡、内河船舶等传统能源难以替代领域的脱碳问题,避免与锂电等技术路线形成重复建设和低效竞争。建议国家层面充分运用部际协调机制,统筹规划清洁低碳氢供给、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氢能装备制造、氢能终端应用等产业链各环节关键问题,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有序格局,为交通等氢能终端应用发展提供良好产业基础。 二是聚焦优势区域,打造示范标杆。建议延续对氢能交通领域的财政资金支持,并将支持范围从车端扩展到轨道交通、船舶、特种装备等更加广义的交通领域。建议优先选择氢气供应潜力大、产业基础实、应用空间足、实践经验多的地区开展氢能交通示范应用,打造氢能高速公路、氢能航道等综合示范线。应统筹考虑各地氢能资源禀赋差异,结合氢能交通应用实际需求,建设供氢基地和跨区域输氢走廊网络,为氢能交通应用提供清洁、经济、稳定的氢气供应来源。 三是创新支持方式,灵活分类施策。建议强化财政和金融联动,通过多元化资金渠道灵活支持企业发展。对于前期投入大、回收周期长的基础设施类项目,建议国家层面纳入地方专项债支持范围,为金融机构匹配中长期贷款支持提供政策依据。针对企业前期研发投入大、经营现金流不足等问题,建议对获得国家层面财政补贴支持的氢能企业,优先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方式给予支持,同时鼓励地方通过贴息等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形成正向激励循环。 (作者: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凯) (责任编辑:刘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