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思维”到底应该是什么?

来自: 东方财富 收藏 邀请

  前不久,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鼓励和支持全民积极学习人工智能新知识、新技术。再一次掀起了全社会关注人工智能的热潮。

  越来越多的产业部门开启了新一轮推动人工智能(AI)落地的专项行动,几乎所有领域都在更加积极地探索如何运用人工智能转化为生产力。眼下又正值新学年的开学季,北京、天津、山东、西安、杭州等多地也纷纷推动将AI“从娃娃抓起”,在一年级教学中便纳入AI课程。一时间,从政府部门、到企业员工、到学生家长,社会方方面面都在以前所未有的热度聊AI、讲AI。

  对此我深有体会的。就最近两个月,我更加频繁地收到各类关于AI的问询,从怎么利用AI降本增效,到怎么将AI融入教育,问题不一而足。但几乎每一次,话题最终都会落到一个:“钱老师,那你说大模型用哪家的好,是推荐用DeepSeek,还是豆包?”

  我想,这里显然是存在误区的。可以类比在互联网刚普及时,很多人本能地以为发邮件就是“触网”的全部了一样。差不多要到大约十年前,互联网借由移动互联的形式,实现在我国真正普及的时候,很多人才猛然发现原来互联网可以做那么多事情,那些数十年前就被预言的定律、猜想竟然是那么地精准。惊诧之余,孕育出了一个风行一时的概念“互联网思维”。

  我想,既然我们已经站在了智能时代的门口,AI已经脱离了专属的科技背景和产业背景,开始走向每个人的个人生活。那我们不妨认真谈一谈:面向社会大众的人工智能思维,到底是什么,以及不是什么。

  一、人工智能思维应该是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不妨把镜头先拉远一些。让我们回想一下,今天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又“理所当然”的事情。譬如去超市,我们自然而然会算账;规划出行,会下意识估算时间与距离;工作上遇到不那么容易说清楚的事情,会仔细写一封邮件等等。

  细究起来,这些能力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建立在“数字思维”和“文字思维”的潜移默化之上。拥有这些能力,并不是说人人都要目标成为数学家或作家,而是人人都能将数字和文字转化为我们认知世界的基本工具。就算不从事相关专业,依然能用它们处理生活和工作的纷繁事务。

  同理,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思维”也应是一种基础的、普适的思维方式——这并不是指人人都能“手搓”一个AI算法,而是要求我们具备一种如臂使指运用智能工具的意识和能力。

  就像我们自己不需要会装电脑、更不需要会造手机,但我们一样能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电脑和手机为我们干些什么,以及不能干些什么。

  二、人工智能思维不应是什么

  现在让我们回到刚开始的问题——直接问用哪一款大模型,学习钻研和AI(其实是大模型)互动的方法(例如提示词prompt),它的误区到底在哪里。难道这不是使用智能工具的意识和能力吗?其实这并不尽然。我想这里至少有三个层面的问题。

  首先,是原理层面的误区。

  人工智能领域开天辟地的达特茅斯会议,举办距今已近70年。在这70年里AI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科学技术门类。就拿近10年来说,AI的发展就经历了机器视觉、语音交互、大数据、深度学习、大语言模型等热点的轮替。大语言模型真正成为公众热点,不过短短两三年时间。眼下,具身智能、脑机接口、类脑智能都还在蓄势待发。未来的奇点在哪里,下一个谁,还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带来更大的惊喜,还是不是语言交互的形式,这些都很难预料。因此,如果把“AI思维”等同于“大模型思维”,那显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好比是把浏览器等同于互联网,既过于片面,也略为短视。

  其次,是在工具层面的问题。

  我们当然需要承认,大语言模型已经成为当下最具颠覆意义的生产力工具。虽然目前它仍有幻觉、偏见、滞后等技术性局限尚待解决,但大家都见证了在这短短一两年内,大模型生成文字、图片、影片,甚至程序代码的能力越来越叹为观止,而且还在以超越想象的速度不断提升。然而,是不是我们有了计算器之后,数学可以不从识数、加减法学起,就直接从“按按钮”开始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工具再强大,也无法代替人自身的思维训练。正所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我想这句话,便精妙地诠释了其中的关系。只追逐“术”,最多只能成为一个熟练的AI用户,但我们对智能时代的追求应该不仅限于此。

  第三个问题,在人机交互伦理层面的错位。

  通俗来说,就是“到底是人在用AI,还是AI在指使、规训人”。我们用AI是因为AI能够帮助我们,然而当陷于“大模型世界”中,把所有文本交给大模型,所有图像都交给大模型,所有决策都交给大模型,在失去这些表达权、审美权、决策权之后,我们自己将何去何从?还是用先前提过的例子,我们学习古诗词,是因为看到日出时,会想到“日出江花红胜火”;看到红叶时,能咏出“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些内容和联想丰富了我们的人生体验。如果这些句子只是在诗词库中,那么对我们的意义又在哪里呢?但显然,对于这些深层的追问,大模型和提示词都不会给出答案,甚至反而会南辕北辙。而这,恰恰正是我们需要培育真正“人工智能思维”的根本原因。

  三、提升人工智能意识,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AI最为革命性的特质,在于它是人类文明诞生以来首个能够递归式自我改进的技术。在此之前,蒸汽机提升了生产力,但它不会自己变得更高效;电力驱动了工业化,但它无法自己优化能耗。而AI则可以通过学习不断优化自身。

  目标决定路径,特质确定思维。正是因为这种特质,为我们提供了构建面向AI思维的方法关键:不在于记忆命令、背诵提示词,或是学习编程语言,而是去积极理解AI是如何学习和工作的——有答案时如何学(监督学习),没答案时如何学(无监督学习),又如何通过试错调整着学(强化学习),并使之能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机制,将它们像文字、数字、互联网一样融入内化成为我们应对世界的基本能力。这或许才是真正能够打开智能时代之门的关键所在。

  四、结语:把握时代的入口思维

  记得十年前“互联网思维”风靡各行各业之时。一度“互联网+”被视为万能解药,似乎任何行业只要“+互联网”就能焕发新生。十年过去,“互联网”一词甚至已然淡出了人们的日常话语。转而成为一项根植于这个网络时代社会的基础设施,让我们得以习以为常地在线办事、手机挂号、扫码支付、随时检索。

  然而,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的发明时间,远远早于十年前。可见,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互联网”这项技术本身,而是我们如何接纳它、使用它,并将它的思维方式和基本逻辑纳入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

  今天,我们又站到“人工智能”新时代的大门口。虽然技术仍在快速地演进变化,但不论它如何发展,我们都是最终的理解者、运用者、驾驭者。因此,是我们自己需要主动培养提升我们的思维,而不是寄希望于AI能够“包办”,甚至让其反向定义我们。

  (作者钱学胜为智能系统博士,复旦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科学画报》编委会人工智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推荐
热门排行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公司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康富路32号101房
客服电话:13326565461
电子邮箱:30376048757@qq.com

Powered by 广州丁冬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aiwsw.com Inc.( 粤ICP备2024347580号-3 )